分享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思明居士 2019-08-19

导读:“人靠衣装马靠鞍”,这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恒久不变的潜意识,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举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颜面的权贵大臣,再加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所以,古代官员们的穿戴也极为讲究。纵观整个满清,除了道光年间,个别大臣为了附和道光皇帝“节俭”的倡导、把朝服打上补丁外,其他历朝历代对朝服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为例,详细介绍一下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员的穿戴严格来讲也就分为四个部分:顶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顶戴分为顶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类似于明朝的传统,在官服前后都加一块绣有飞禽鸟兽的补子;而胸前的念珠则是满清官场独有的一种风格!除了官靴比较统一外,其余几部分都是官员身份的象征,丝毫马虎不得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官靴

先易后难,咱们从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讲起。

清朝的官靴在当时没有特殊要求,是统一的,靴子的材料多为黑缎,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当时做鞋最好的要属内联升,不但鞋的质量好,服务更是一流,他们对于包括王公大臣在内的所有客户的尺码和要求都有详细记载,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时候只需知会一声,就会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传奇读物《履中备载》便是由此而来。如今秋冬季节,女人比较钟意的长筒靴估计也是从清朝长筒官靴中获得的灵感

顶戴

顶戴分为凉帽和暖帽,由顶子和花翎组成。

顶子

凉帽的样子像把小伞,在《康熙王朝》前几集里,官员们戴的都是这种凉帽;还有一种是暖帽,和凉帽截然不同,圆顶周围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与索额图、陈廷敬、周培公深夜议事时,戴的就是这种。凉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节,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圆顶上都少不了一颗“顶子”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员们的身份不同,顶子也大有不同。影视剧中,官员们的顶子并没有太多种类、太大差别,那是因为影视剧在糊弄人,有那个意思就行。可在现实里,官员们的顶子是不允许有丝毫差错的,这么显眼的位置,任谁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论尚且能招来杀身之祸,更何况顶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谁也担待不起

顶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规定:

一品官员的顶子是红宝石;

二品官员的顶子是红珊瑚;

三品官员的顶子是蓝宝石;

四品官员的顶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员的顶子是水晶;

六品官员的顶子是砗磲;

七、八、九品官员的顶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顶,也就是没有花纹的意思,而八品的顶子上面有阴文镂刻的花纹、九品的顶子为阳文镂刻的花纹;

这些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都有明确记载

看似杂乱无章,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大家就会发现两个规律:

第一:官衔相近的顶子颜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来说,一个是红宝石,一个是红珊瑚,都是红色,红色顶子在清朝是权势大臣的象征,官场常用的那句话“用别人的血染红自己的顶子”,就是这个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蓝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黄色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第二:顶子也有单、双号之分

从透明度上来看,一品是红宝石,三品是蓝宝石,五品是水晶,这些顶子的共同点是什么?透明!不管是宝石还是水晶都是透明体;再看二品的红珊瑚、四品的青金石、六品的砗磲,这些都是不透明的。连七、八、九品的金顶子也透着这么点意思,七品的素顶子要比八、九品刻着花纹的要亮,八品的阴文虽然不能说比九品的阳文亮眼,但是却要光滑很多

了解了这些之后,再看看《康熙王朝》中,大臣们的顶子要么是红色透明的,要么就是蓝色透明的,这不是一品就是三品,你们把二、四、六品给撤了吗?

康熙到山西巡视这段就错的更离谱,戏份比较多的那个知府和知县都有问题,还都出在顶子上:贪赃枉法又假装清廉的那位知府的顶子竟然和他的上司——总督莫洛一模一样,是红色透明的顶子,撇开透明度不说,红色顶子的官员不是一品就是二品,知府在清朝只是四品,他的顶子应该是蓝色带金点的青金石,他要敢戴个红顶子,中间的三品弹劾不死他!!!

还有那个知县,七品官员的顶子却是明亮的水晶球,这是五品的配置,这不乱套了吗?你让五品和六品官员情何以堪啊?

最蹩脚的还要属港剧,从一品大学生到七品县太爷全是红色顶子,这明显是在“误导群众”嘛!

不过,剧组可能也有自己的难处,佛经上把珊瑚、砗磲、玛瑙、琥珀、珍珠、金银、琉璃统称为“七宝”,如果真严格按照规定配备这些顶子的话,作品能不能火不知道,绝对能把剧组赔死,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廉价材料来替代也无可非议,和影视作品太较真咱就输了,毕竟人家开头都已经写了“本故事纯属虚构”

花翎

看完顶子就该看花翎了,它和顶子一样,也是身份的象征,只不过比顶子更为显赫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清朝官员的花翎分为三种: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为尊崇。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按照大清的惯例:

皇室成员中只有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可以看出,我们整天挂在嘴边的“顶戴花翎”对于当时的汉人官员来说,永远只有“顶戴”没有“花翎”。正因为花翎比较尊贵,皇帝在赐予的时候也很慎重。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施琅甚至拒绝了朝廷“靖海侯”的册封,只想得到一个花翎,被康熙特许;而从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花翎这么难得,想要的人怎么办?好办,没有花翎有蓝翎。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赐予六品以下,侍卫和军士较多,他们多是武将,因为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只不过蓝翎没有眼,一个眼都没,说白了就是根羽毛,这只是朝廷为了安抚部下而想的一个招而已,虽说和花翎性质相同,可是和花翎相比,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补子

影视作品中的清朝官员,官府前后都有一块绣着各种鸟兽的“大补丁”,这就是“补子”。和顶子、花翎一样,补子也是官衔的标志、身份的象征。补子并非清朝独有,历朝历代都有补子,清朝的官府其实也只是在明朝官服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已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这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对清朝官服的记载,什么仙鹤、犀牛、麒麟、孔雀等,如果仔细分析,和顶子一样,看似杂乱无章的补子依然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文官的补子以“飞禽”居多,像仙鹤、锦鸡、孔雀、乃至鹌鹑等;而武官的补子则是“走兽”为主,麒麟、狮、虎、豹等。武官注重的是力量和雄壮,而文官则显得更为从容、得心,按照惯例,飞禽的地位是要高于走兽的,这和大清“武以取天下、文以治天下”的宗旨相符,文治是高于武功的,这明显带有重文抑武的色彩。而现实中也是如此,就像有些大型活动,五品文官都可以参与,但是武官却要二品以上才有资格

这就又要说到《康熙王朝》的一个纰漏了,剧中九门提督吴六一按官衔应该是一等武官,补子是麒麟,可是有一段的内容却是康熙帝许诺要提拔吴六一为兵部侍郎,这个职位无非是从二品衔,哪有越提拔越“降级”的道理?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补子上除了以上这些图案之外,还有一种神兽的图案也被使用,那就是獬豸(xie zhi).它和麒麟一样,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而且是忠直之兽,它头上有一个角,传说“以角触人,忠奸立辨”!所以,在断狱官员中的服饰中往往会采用这种神兽的图案,寓意“公正严明”,清朝负有监察职责的都御史、副都御使、按察使、给事中等职位的官服都绣有獬豸

除了这些职位,还有一个特殊人群,那就是皇室其他成员亲王、郡王等人。他们毕竟是皇室一脉,所以,他们官服上的补子也是龙,亲王的是五爪金龙,郡王的是五爪行龙,而到了贝勒这一辈分,既然是龙子龙孙,那对不起,只有用蟒了,起码也算是龙的后裔吧

念珠

念珠也叫朝珠,是大臣们上朝时必戴之物,也是清朝官员的一个特色物件。

清朝对于朝珠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制度,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有资格佩挂朝珠。

了解清朝官员的穿戴制度后,你就知道《康熙王朝》里的失误有多少

朝珠都为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俗称"佛头",4颗"佛头"的色泽和大小一致,代表一年的四个季节,而颗珠则象征着一年里面的12月,不管是什么节气,亦或者气候,都被它所诠释的很到位,而且珠上面的图案则预示着“复始”之意。其中三串绿色的则表示每月中的三旬,加起来则是一月的三十天

朝珠原料多为珍贵珠宝,如东珠、珊瑚、翡翠、玛瑙、蓝晶石、琥珀、沉香木等,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朝珠的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其中,东珠和明黄色绦只能皇帝、皇后、皇太后才可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而且不同的场合,配备的朝珠也会有所不同

尾话

虽然清朝等级制度十分严格,但是,官员们的服饰,除了顶戴花翎之外,还都可以买到,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影视剧中听到皇帝说“摘去顶戴花翎”、而不是总说“扒去官袍”的原因(衣服可能是人家自己花银子买的)

清朝官场服饰来源于明朝,却在演变后自成一脉,从顶戴花翎到补子、念珠,处处都彰显着封建社会最突出的标志——等级制度,不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后人探索历史的一种参考和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