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舂墙(音:钟墙)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7-01-03

      近来家乡在上级领导指示精神指引下,开展了“雷厉风行”;“行之有效”的“创文”行动,拆除违章建筑,引起大家热议。陆丰地区确实需要改善环境,同时也要严禁无序违规开发,例如采矿采沙,对自然生态危害极大。偶尔读到一则关于禁止土烧砖的消息,烧砖要取土,使大量耕地不能耕作,国家对耕地有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对砖窑的矿区开采范围有严格表标准,现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兴墙材,在建设部门都设有墙改办,所以说,国土资源部门和建设部门对砖窑都有限制,前景不乐观。由此自然联想到以前家乡建房屋的“舂墙”。



      

     在我们潮汕及海陆丰地区的老屋墙体一般都采用“版筑”也称之为“舂墙”土话音叫“钟墙”,也即用两块长方形木板五六十厘米的高度,长度大约三米左右,平行竖起,横截面用木拴连接,绳子缚紧,中间预留墙体宽度,用以填充“灰沙土”。这种筑墙方式在中原流传了相当长时间后,终于在明清时逐渐被砖墙所取代,以致于日渐式微乃至最后失传,但却成为潮汕及海陆丰地区的主要筑墙方式而延续下来。



  

     潮汕海陆丰地区筑墙按材料分有两大类,其一是用贝灰、河砂、生土掺合而成的“贝灰砂”三合土夯成的“灰墙”,在盛产贝壳的潮汕平原,只要将海滩上的贝壳收集起来,经碾碎、烧制、发酵后即可制成一种粘合力甚强的“贝灰”,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水泥,用于筑墙或制成一种长30厘米,高宽15厘米的 “灰土结”(也写做“灰涂角”)土砖垒墙,不但坚固而且轻巧。但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因“贝灰”难寻,成了“奇货”,故只能以红土掺合竹盘和糯米汁等,发酵成“熟土”筑成了“土楼”,故其墙体粗糙厚重。由贝灰砂筑成墙体,如再抹以灰泥,用石磨平,即可成为一种光洁平整,晶莹如玉的“坚如金石”的“灰墙”。“灰墙”极其坚固而轻巧,一般“灰墙”只有二三十厘米厚就够了,其坚固的程度连铁钉也难以打进去。比之墙厚过米甚至接近一丈的土楼,其材质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由此看来,热衷于用贝灰砂“三合土”的潮汕和海陆丰人似乎对用砖砌墙不感兴趣,有人因此怀疑潮人的烧砖技术,但考古学证明,早已发现潮汕地区远古时期的砖窑遗迹,可见潮人对于烧砖砌墙,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是什么原因使潮人舍砖墙而热衷于版筑呢?可能是因为烧砖要用质地较细的田土(俗称“隔土”),浪费大量肥沃土壤,这对人多地少,视土地为生的潮人来说代价太高了,且潮汕平原亩产量一直高居全国榜首,水稻一年三熟,再加上水旱轮作、间种套种,最多可一年八熟!这些奇迹使潮人博得了“种田如乡花”的美誉,也使小小的潮汕平原能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百分之一的人口。这是贝灰砂“三合土”的发明保护了农田的肥力,是现代禁用红砖砌墙的先声,是聪慧的潮人对世界的贡献!



      

       在我们家乡七八十年代之前基本采用“舂墙”来筑墙建屋,因为那时候生活比较贫困,极少人盖楼房,最豪华的也就是“三间两伸手” 的平房,而四五米高的墙都是采用“舂墙”一板一板的“叠”起来,两块大木板绑夹起来,中间倒进“灰沙土”两边搭起木架,五六个人并排站在木架上,手拿木棒,面对面协调一致,按照领头人吆喝:“哗,来齐一二三”操起木棒一齐往灰沙土上“钟”(冲插)下去,大家步调一致,齐声吆喝,“齐齐哦,出力哦,

行墙哦行墙哦,齐哈哈,出力哈,齐齐哈,行高哈………”,有时遇到邻近也有一拨人在“舂墙”时,双方就互不认输,同声吆喝,显示各自团队的力量,赤膊上阵,阳刚之气,雄壮有力。(博美舂墙歌已被有心人士编写成曲列入文史档案)下面有人搅拌“灰沙土”,一般用黄泥土和一定数量的烧制好的贝灰和沙渗水搅拌成为墙体用料,用畚萁装土递上去,不断填充进夹板内,一路“钟”(舂墙)一路填土,当撞压的灰沙土混凝成一定硬度的土墙满上木板时,算是一“管”(一层),紧接下来就拆板再往上增高装填,一直到指定高度为止。在力的作用和泥土贝灰的粘合下,舂好的墙非常坚固。舂好的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雨淋的考验,才能上樑架楹排角仔盖瓦,建成房子。孩童时经常在这些未盖房顶的“破厝桶”墙上玩耍。当年家乡有“风向”大建房子的年头,这种类似船工纤夫吆喝的“舂墙”声此起彼伏,响彻乡镇。“舂墙”工都是一些身强力壮,吃苦耐劳的人,有些专门给人家“舂墙”的,备有“舂墙”用的夹板和专用木棒等工具,那家建房砌墙就应召而去,开始“哗,来齐”开工。



       

    在我们家乡老厝几乎都是“舂墙”围建起来的,“春墙”者显示一种团结和协调的力量,也是不能丝毫马虎的,这些技术既有前人总结出来的,也是通过时间验证的,当年的工匠为人处事都是一丝不苟,也不爱昧着良心搞“豆腐渣”工程的,看我们乡村的城墙,一些老祠堂的墙,几百年历经风吹日晒雨淋,依旧坚如磐石,屹立不倒。

       “舂墙”是一种过去的建筑方式,而今被砖砌所替代,许多年轻一代对“舂墙”闻所未闻,谈古论今,温故知新,了解过去,展望未来,优胜劣汰,大浪淘沙。一面墙是由贝灰,泥土和沙混合而成的,通过大家同心协力,力往一处使,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将其筑起来,从舂墙的过程领悟到汕尾的发展一样需要大家团结一致,不搞歪风邪气,不搞房姓宗族分裂,把汕尾地区这面“同心墙”舂好起来,提升素质,爱护环境,搞好治安,抓好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材,互相包容,那么她将风吹不倒,不再是一堆烂泥,一盘散沙!


作者:深山老林     图片提供:东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