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灰段厝”联想

 风吟楼 2018-07-11



“灰段厝”联想

作者 | 彭妙艳


在潮汕乡村,除了星罗棋布的灰墙厝,还有一些“灰段厝”。这一遗存现象未见博识的专家涉笔提及,但里面却蕴藏着相当的历史与故事,而值得有心者的探讨。

毋需讳饰,我就是从“灰段厝”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而那间“灰段厝”至今是我所继承的唯一遗产。虽然1980年代中期和世纪之初我先后两次对其进行维修与改造,但其本质一直没有改变。今天我犹对于“灰段厝”有着特别的关注,应该就是这间老屋陶冶的结果。



以我这些年行走国内各处的乡村,亲眼看到,并查阅多种文献而得的感知,作为一种传统民居,潮汕“灰段厝”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也许因为听到的“宣传”多了,外地人或本地城市的年轻人会以为潮汕有的就是“皇宫起”的大屋,而对于“灰段厝”闻所未闻,好在它的存在不以此为转移,从一个侧面,记载着潮汕真正的乡愁。

这一乡愁涵蕴的是潮汕乡村曾经的多灾多难的历史,曾经难有四壁的贫困。频仍的地震与台风,严重的湿烂跟虫蛀;不断的兵燹与械斗,踵至的饥荒与疫情,一次次袭击摧毁着弱体群居的乡村。造成诸多的家破人亡、人去屋空的现象。而潮汕自清初兴起的以贝灰三合土为材料的版筑技艺,其筑成的坚固墙壁,使受到摧残的老屋成为一处处残垣断壁。这是以土角为建材的地区所没有的。在社会经济十分低迷、许多贫家购买不起房屋建材的年代,这些贝灰三合土残垣断壁就成了建屋可用的“再生资源”。



潮汕人把贝灰三合土墙的碎片残块称为“灰段”,也就是一段段(块)贝灰墙块的意思。因为还十分坚固,遂利用来重修砌墙。所成的房屋,就是灰段厝。当然,用以砌低矮的围墙,或水边的岸墙者更多。

灰段的利用于屋舍的构砌,反映了若干问题:一、潮汕人创造的贝灰三合土夯墙技术,形成的墙壁,其坚固式几与石头相埒;二、对贝灰墙残块的再次利用,反映了潮汕社会经济的不平衡现象,贫者建房受掣于材料的购买和建设施工的支付能力,只能收旧利废以权且解决;三、潮汕群众具备废物利用的观念和行为,折射了勤俭持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四、潮汕工匠有着独到的砌墙技术,经由他们手砌的灰段厝,有的至今已经一两百年而稳固如初。



跟垒砖或土角一类规整的建材不同,垒砌灰段虽然也要以混入了贝灰的黄泥浆为粘结物,但用材上则不能像砖块那样随意组合,而要根据承受力原理,把大块灰段砌于下部,然后逐步“细化”。由于灰段有厚薄,所砌的墙壁,难以采用贝灰抹面,通常只能勾缝,以保护粘结部分的黄土不易流失,同时也减少部分参差不齐的粗粝外观。

指导与研究营造者,不可能把目光投向灰段厝。但作为传统建筑的一种存在,对之进行简单的绍介,在我看来,其意义非但不无,而且丰赡。故录相关此想,以补空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