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难《内经》的医学贡献:《黄帝八十一难经》

 知识宝库以致用 2017-01-03
《黄帝八十一难经》和《黄帝内经》同为中医学知识体系形成的标志,共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名医扁鹊路过虢国,见到皇宫周围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侍从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便请求允许自己进去看看,或许能将太子救过来。侍从不信,扁鹊就说:“你要不相信,就进去看一看,现在太子的鼻翼肯定还在煽动,他的两大腿内侧至阴部还是温暖的。”
侍从检查一番,发现果真如此,十分惊奇地将情况禀告了虢国君王。君王连忙出宫迎接扁鹊,请他为太子医治。扁鹊仔细检查后,让弟子磨研针石,然后用针石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又让弟子煎汤药内灌,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在太子两胁下热熨,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二十多天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
有人认为,汉代出现的《难经》就是根据这位能“起死回生”的扁鹊的医术整理而成的,因为书上题名为“秦越人(扁鹊)撰”。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的意思。这本书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对部分问题做出来发挥性阐解。
 《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这本书还明确提出了“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和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黄帝八十一难经》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既精且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