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等待MYLOVE 2017-01-03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千百年来,人们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蝉与杨贵妃四位女子的绝代芳姿。她们既有倾国倾城貌,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还常有曲折动人、救国救民的传奇故事,被广为传颂。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常常只记得她们光鲜靓丽的一面,却往往疏漏了她们大多不幸的结局。

西施

荣归故里,悲喜归去却成谜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西施影视形象)

西施位列四大美女之首,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因为天生丽质、貌美绝世,以至于人们都不喊她的名姓,只把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唤作西施。

相传,她在河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都会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这便是“沉鱼之貌”美誉的由来。

可自古红颜命运多坎坷,生于战乱年间的西施也难逃宿命。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三年后,勾践释归,卧薪尝胆以谋复国。针对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向越王献出了“灭吴九策”,其中一条便是美人计。

越王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派大夫范蠡寻遍全国选出相貌出众的美女。于是,西施被带回会稽。越王又花了三年时间培训她们歌舞、步履、礼仪等。由此,西施从一位浣纱村姑,成功转型为修养有素的宫女。

随后,西施与众美女一道被进献给夫差。夫差果然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终日与美女嬉戏,不理朝政。

就这样,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凭借她倾国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在她的内应下,勾践终于灭吴复国。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可是,在这之后呢?回到故国的西施又面临怎样的生活?对西施的结局,历来有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一个完满结局,即西施与范蠡双宿双归。据唐朝版《越绝书》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民间传说也认为,西施和范蠡本是情侣,待到西施功成归国后,范蠡认为勾践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安乐,自己再待下去会有危险,便在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归隐江湖不知所终。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墨子·亲士》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此外,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根据《吴越春秋》这段史实也附会了如下情节:越王勾践把西施掳回了越国,第一天晚上就叫她侍寝。哪知越王妻子大发醋劲,妒而生恨,背着越王,把西施沉入江中,还说:“此乃祸水,岂可留之?”并且,至今在沿海的泥沙中都有一种似人舌的文蜊,人们称之为沉江后的“西施舌”,也是闽菜中最佳的一道神品。

按常理推断,西施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做了越王政治斗争中的工具,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可今人更愿意相信的,是美人有美的落幕。所以,相对于被沉江底,人们无疑还是倾向于西施随范蠡归隐五湖这一传说。

昭君

千古出塞,死留青冢使人嗟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之为掌上明珠。王昭君自幼天生丽质,有着“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美誉,她的绝世才貌,也顺着香溪水,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容貌出众的王昭君被选中。但据说,由于那时宫女俱多,日理万机的汉元帝没时间亲自挑选妃嫔,便让画师们画了像再从中挑选。王昭君进宫后,因品行高洁,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画得十分平庸,且脸颊上点有一颗丧夫落泪痣。为此,王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就在昭君偏居冷宫这几年时间里,大汉帝国面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的处境。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可纵观汉元帝整个后宫,宫女们虽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谁都不愿意。这时,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上,19岁芳龄的王昭君靓饰出场,元帝见后大惊,这才知道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但此时后悔已来不及。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在车队人马的簇拥下,王昭君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据传,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都忘记扇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有了“落雁” 的美称。

昭君出塞后,在匈奴期间,她劝呼韩邪单于明廷纲、清君侧、修明法度,不要去发动战争;同时她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受到了匈奴人民的爱戴。

从此,多年间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匈奴也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昭君影视形象)

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24岁。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她需要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王昭君不能接受这种民风,上书求归,希望回到故国,但“成帝敕令从胡俗”,不得已只能顺从。

再后来,匈奴内部发生纷乱,昭君的儿子无辜被杀,孤寂悲苦且思乡心切的她度日如年、以泪洗面。最终,这位绝代佳人忧郁而死,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其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对于王昭君去世的年龄,历来说法不一。不仅汉书《匈奴传》没有王昭君病危、病故的确切信息,就连唐代《王昭君变文》史料中,也无从考究。

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死后,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另一种说法是,昭君死后,汉哀帝曾派使者杨少前往吊祭。据此推断,王昭君可能死于51岁左右。

可不管美人究竟于何年香消玉殒,作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昭君后期生活却过得实在凄凉。李白曾做《王昭君二首》,感叹其忧寡不幸: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貂蝉

献身连环计,一缕幽怨无人知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貂蝉影视形象)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是唯一一位无史料记载、仅存于小说戏剧中的美女。

关于貂蝉之美,京剧《凤仪亭》记载为:东汉末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刚开即凋;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故后世传其为“闭月”之貌。

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画,影响颇大。据该书记载,民间传说貂蝉为山西忻州人,与名将关羽为同乡,其人本姓霍,无名,自幼才貌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因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名)。后来,因遭灵帝末年十常侍之乱,貂蝉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成为府中歌女。

可乱世之中安有完卵,貂蝉平静无忧的岁月,也实在短暂。十常侍之乱时,董卓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随即掌控朝中大权,祸乱朝纲,残忍暴戾,百姓深受其害。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便含泪劝说貂蝉为国牺牲,以其美色为匕,借此设下连环计铲除董卓。

王允深知,董卓之所以能横行朝野,与其义子吕布大有关系,吕布生性勇猛,为董卓立下赫赫战功。可不管是吕布英雄年少,还是董卓老奸巨猾,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根据这一弱点,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一日,吕布趁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其到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后,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不已。这时董卓回府撞见两人,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荒乱逃走,从此,这对父子互相猜忌,王允便借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可曾经耗费大量笔墨渲染貂蝉义举的罗贯中,对貂蝉“长安兵变”后的处境,始终着墨不多。最后一次提到貂蝉,还是她跟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围困时。后来,吕布兵败身死,貂蝉就没了下文。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但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貂蝉的故事仍在继续。不断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她的下落,继而虚构了大量故事。以致于,貂蝉结局形成了“惨死”和“善终”两大系列。

一种是“惨死”版本。即白门楼吕布殒命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关羽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

另外,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说,曹操欲以美色迷惑关羽,使其为自己效力,遣貂蝉前去引诱。貂蝉使出浑身解数,上下挑逗,关羽心如磐石,为了自己不受魅惑,杀死了貂蝉。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然而,民间也有“善终”版本的说法。即貂蝉最后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也有人说在吕布杀死董卓后,貂蝉认为自己的使命完成了,因此她选择了隐居,在木耳村终老一生。

不论何种结局,后人寄托的都是对貂蝉的感怀之情和同情之心。作为乱世中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弱女子,时人不解她,后人却懂她。

杨玉环

国色天香,专宠却正果难修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杨玉环影视形象)

相对于前三个美人,杨贵妃的故事知晓度最高。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其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传言因容貌过人,其在花园中游玩赏花时,牡丹花神见到她竟羞愧地不敢开放,故其得以“羞花”之名。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盛大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并遇见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唐玄宗十八子)。两人一见钟情,可谓名副其实的神女和皇子的天作之合。随后,两个人如愿结合在一起,据说婚后生活也是甜美异常。

可迫使这对恩爱夫妻分离的,不是战乱或疾病,竟然是天子权威。

唐玄宗李隆基看上儿媳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彼时唐宫廷虽“胡风”盛行,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让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方便他们相聚。

五年之后,唐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玉环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杨玉环不仅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比起古代女子弱不禁风的病态之美,杨玉环显然用活力四射的青春牢牢吸引住了唐玄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为了博得美人欢心,这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术。比如我们熟悉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外,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贵妃虽曾因妒而两次触怒皇帝被送出宫门,但最终,唐玄宗还是难以割舍,又两次将其请回后宫。

但对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世人,那就是唐玄宗既然这么迷恋杨贵妃,为什么没封她做皇后?

对此,史学家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唐朝虽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但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这样的贵妃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也有人认为,如果唐玄宗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会将儿子李瑁心中的怒气激发出来,有可能发生政变;

此外,还有人认为,杨贵妃虽跟随唐玄宗多年,但一直没有子嗣,这成了她被立为后的一大障碍。

令人惋惜的是,有倾国倾城之美的杨玉环不但没有修成皇后的正果,其结局还很凄惨。

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发起政变,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为首的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剑射死了杨国忠。

虽然唐玄宗本欲赦免贵妃无罪,无奈军士们皆认为她乃祸国红颜,不诛难慰军心,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38岁。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此外,在一些唐诗中,也有关于杨贵妃可能死于乱军之中的描述。可怜这位受宠皇恩的“绝代佳人”,其结局也只不过是皇帝保命的殉葬品。

其实,我国古代除了有“四大美女”之说外,在民间也盛行有“十大美女”的说法,这十大美女除了我们今天故事的四个主角外,另外六位分别是帝王受宠的冯小怜、一代妖姬苏妲己、命运凄惨的赵飞燕、与西施比美的郑旦、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因《洛神赋》被传为“洛神”的甄氏(甄宓)。

然而,自古红颜薄命,美貌能为她们带来宠爱,同时也会带来危险。与四大美女相比,这六位美女的下场也都很凄惨,不是自杀身亡,就是俘后被杀,竟也无一人善终。

红颜命薄一虚花,春风疑不到天涯。只是因为贵为“红颜”,她们便成了稀缺的工具,命运被政治、权贵所操纵,在被玩弄利用、价值榨尽后,又被无情的送上了历史的断头台。当时光走远,她们的脚步也渐远渐离,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背影中,唯有无尽的叹息留在尘世间。

“四大美人”倾国倾城貌背后的不幸结局

作者:湖一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