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正统风水学2

 水木年华138 2017-01-03
中国正统风水学2
 

      理论经典
     第一节 中国风水最高理论主导
      晋·郭璞《葬书》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释:《四库注释》其原文无“藏也”二字。
所谓葬,就是藏。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这里说的藏是以葬相联系的。虽然葬是专指埋葬死者之阴宅,但《葬书》不可能专是阴宅风水的典籍,不过以阴宅为主而已。事实上,《葬书》原文中也有“开府建国”等涉及阳宅的文句。阳宅典籍除《黄帝宅经》、《阳宅十书》等专属阳宅风水典籍外,其余杨(筠松)曾(文辿)……等著述的风水经典,都包括了阴阳二宅风水。
要葬之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夫阴阳之气,噫ài呼气;吹气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释:所谓生气,是阴阳二气的合称。即《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也即《唯物论》中说的“对立面”的两面,《矛盾论》说的矛盾双方。这种阴阳气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或受外来的作用而扩散,就噫而成风。自我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受外来影响(冷生气)就降而为雨。因此,风、云、雨都是由生气的运动变化而成。总而言之,凡属在地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阴阳气,就称之谓生气。形象的说:生气就是向日葵所以生长向日之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释: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即对立面的斗争到统一的时候,就发而生乎万物。反过来说,世界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父母生气生人子生气。因而父母生气与人子生气是同类的生气,好象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能相互感应的。也就是父母生气与人子生气会相互感应,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指父母尸体的死遗体及所生人子的活遗体。死遗体受荫,必须使父母的阴宅风水乘生气。活遗体受荫必须使人子的阳宅风水乘生气。
所谓受荫,就是受到庇荫,保佑和庇护。死遗体受荫,就是尸体或骸骨保留得长久,考古学家发掘的千年古尸就是一例。(死遗体、活遗体和人子三者的关系。请参阅拙作《晋·郭璞〈葬书〉考》)。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释: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是由于父母生气聚合所致。其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这种为生气凝结所形成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使皮肉腐烂,而独留下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所以葬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骸骨,以资荫骸骨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同气的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经书》说:反气纳骨感应的生气旺盛与否,其祸福都反应及于人子。即乘得旺盛生气,便得福,吉利。所乘生气不旺盛或没有乘得生气,便得鬼,不吉利,主凶。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释:所以铜山在西方崩塌了,他的生气扩散感应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铜钟,在东方也会受到感应而鸣。树木到了春天会发新的枝芽,室内的粟到时也会发芽,都是因为地中的生气运动变化所致。
地中的生气,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怎么知道它的运动变化呢?可以观地之势,即龙脉的行走起伏,过峡、驳换、奔腾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的势就可以知道。它的聚积,就是看龙脉运动的静止。古人为了使聚积的生气不散不噫ài,运动变化的生气使它静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就称之谓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释:扦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为最紧要,其次就是藏风。因为水是生气所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气旺盛,没有水就表明生气薄弱。水源长,流量大是与生气的旺盛成正比的。因此,葬法以得水为上。
所谓藏风,并不是其它风水经典和历代许多术者说的蔽外来“空气流动而成风”的风。因为这种风是蔽避不了的,更是藏不住的。而这里所说的风,是生气噫ài而成风,是生气盈而外溢,或聚气不良而扩散的生气。所以藏风的意思应该使生气不噫,防止四面八方扩散生气。即是说扦坟墓要密封,或埋葬在较深的地层。阳宅要注意保温和通风设备,使住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适合人的生活,就称之谓藏风。由于葬的主旨是乘生气,得水即可得较旺盛的生气,所以葬法以得水为上,而藏风次之。
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释:得水故然为上,即使水源过长,流量过大,生气过于旺盛而外溢,还是可以使其静止。余气虽然是零散的,并在地层的深处,但也可以聚积使其不扩散。《经书》说:外溢的生气(指风)到处流行,而没有外溢的内气是静止的生气。《经书》还说:气盛的可以浅葬,余气就要深葬,浅深乘得适宜,风水自然是好的。
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释:这里说的土,是指“上浮者为天,下凝者为地”的地。是《周易》的坤。以现代话来说,是地球。以风水术的术语来说,就是除水以外的龙脉。
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有生气。生气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就是说土生生气,生气生水。这里说的土是五土,古人把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因而内在的对立面就是元素和水。可见,生气并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物质。所以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就可以了。因此葬于涸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生气稀薄,适宜深葬。而在平坦的地方,水一定较多,生气比较旺盛。所以宜浅葬。《经书》说:土发生变化,生气随之发生变化。世界万物就因土的变化,(元素和水的对立斗争——统一的反复过程)随之生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势吉形凶,祸不旋日。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聚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释:葬山的方法,即阴阳宅的选址(点穴)、布局、排(放)水、定吉向。其中包括格龙、乘气、消砂、纳水、开山立向、坐穴分金及规划、建筑设计……等,以察势最难,而观形次难,理气则比较容易。
什么叫做势和形呢?
势与形,合称为形势,也有称为峦头的。方,即是理气之称。形势就称之谓形法,理气则称之谓理法。
环曲直。而对远处的来龙和随龙水,就无法识别形与势了。如来龙的曲屈,质而言之,势是地中(内在)生气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在地面的表现迹象,是动态。形是生气内在(元素和水)对立面双方相互斗争到统一,即生气的静止在地面的状态,是静态。诚如是,还不够具体。因为近处的形易识,如穴的突凹窝钳,龙盘虎踞,水的湾是形呢?还是“若水之波”的势呢?水流的缓急,瀑布的奔腾,只能看到一条静止的白带,表面上是形,而实际是势。因此,形只能够在近处认识;而势主要的是指远方来龙,只能在步龙时由远至近,随龙识别的。因此还是《葬书》说的确切,即“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从远方而来的“自天而下,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就称之谓势。在近处看见的“龙盘虎踞,屈曲湾环,尖齐高耸,方圆秀丽……”都称之谓形。
凡是从远方来的动态的势,与近处生气静止的所结的静态的形是协调的,即是说,什么来势就结什么形,如来龙从天而降,生气旺盛,则形如龙腹,势与形相适应,是谓势如形顺者,主吉。凡势与形不相适应的,又如来龙从天而降,如万马奔腾的势,而穴位明堂狭小,朝峰朝水不秀,形与势两不相适应,是谓之势与形逆,则主凶。又势凶形吉,则主福也不多。若势吉形凶,祸灾便会立至。
若是屈曲宛委之势而立即势止结穴,但明堂狭小,没有秀峰吉水,就属于外气无以聚内气。则龙气,即内气就会散于地中。象这样的穴位,《经书》说是不蓄气的穴位,是腐骨之葬。
上地之山,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若囊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释:若是上地的山,其来龙气势磅礴,却又似隐伏不见。行龙好象中止,而又绵延相连。其起祖是原自天,很高很高的趋向低处。行龙一起一伏象水波一样,而其势如同跑马,勇往直前,在静止的时候,如同死尸一样,动也不动的。其过峡束气至展气象怀万宝的庞大,中间如燕息的细小之玄灵活,好象具有万膳,而又秀丽得洁斋一样。其蓄气如同囊皮的鼓起来,象装东西的器皿而没有散漏。总之,龙的来,要如龙鸾,之玄屈曲,或弯环盘踞,或飞翔高耸。龙的到头静止,要如同禽伏兽蹲一样,好象帝王的尊严。
地势如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阴和阳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释:地势,是指平地龙,即支龙的趋势;山势,是指山地龙,即陇龙的趋势。平地龙的趋势是看地表面的脉络,所谓脉原一线,即蛇灰线。山地龙的趋势是看山脊石骨的走向,如蛇行一样,爬向东西,又趋向南北。曲屈又复直行,回环行走又再回环,好象蹲在那里等候什么,又好象抱揽着什么东西。似欲前进,却又似后退。欲静止,却又是深来。行龙象这样的积止(元素和水统一)又聚冲(元素和水斗争)。阳气和阴气统一,阴气又工阳气(斗争),即是既斗争又统一,即九六冲和的变化。土是厚的,水又是深的,草木又非常茂盛,这样的来龙,其贵一定如千乘,其富一定如万金。所以《经书》说:这样形止而气蓄的形势,就可化生万物,称之谓上地。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动形顺,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释:本节所说土地。土,是指陇龙,即山地龙。地,是指支龙,即平地龙。
平地龙,即支龙以平坦的大地为贵。陇龙,即山地龙,以分支多为贵。无论是陇龙或支龙,分支以后的生气,都是从分支的地方另外分类的生气。分支龙的终点,生气也随之而钟。观支龙的方法,它的形势要隐隐隆隆,即束气时要隐隐,微小得好似看不见。展气时,要隆隆庞大。象蜂腰鹤膝,之玄曲屈,微妙玄通。这样的龙脉必定是吉龙脉。《经书》说:平地龙有吉气的是平原随土而起脉。陇龙的分支有止气,其随龙水是随分支龙比肩而来,交会于龙终气钟而止。来龙的势一起一伏,回复始终,而与形顺。法葬其龙尽气钟之处,是永吉无凶的。
夫重冈叠阜fù土山,郡龙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释:在重重峰峦,叠叠冈阜的地方,群龙众支会聚于明堂。选址点穴当区别其特殊的龙脉(择,区别也)。如众龙众支都很肥胖,而其特别细小的。群龙众支都是细小秀丽,而其特别肥大丑恶的。象这样参差不齐的形和险恶的杂势。而且内气和外气都是一样的险恶杂势(主客同情),是决不可以葬。
夫陇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陇之止,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陇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陇如脚,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释:若是陇龙在地上屹立高耸,而支龙在地中伏行。无论是支龙或陇龙的势止气钟。其明堂平坦如手掌。就可以选址或点穴。所以《经书》说:平地龙要葬在高处,而山地龙必须葬在山麓。因此,平地龙选址点穴在头上,而山地龙选址点穴在脚下。否则,形势及葬法不合度,平地龙应高葬而葬在低处,而山地龙应葬山脚而葬在最高的地方,那就要脱气,即是会扩散生气。
夫人之葬,盖亦难矣,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释:因此,人之于葬法,即术者对于选址点穴,实在也是很难的。要分别什么龙是支龙?什么龙才是陇龙?是会看花眼睛,迷惑心窍的。祸福的差异,全在于术者的选址点穴的正确与不正确二者之间,取决于观察过程的明朗与糊涂,果断与怀疑之间。正确,可保侯王,不正确,即做奴仆。(据作者经验,凡属龙脊最高点超出罗城周围峰砂和水口砂者为垅龙,低于罗城周围峰砂和水口砂者为支龙)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浅以乘之,深以取之,盖以通之,闢辟bì开以固之。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释:(本节总论葬法的概略)山,指来龙。来龙的龙势若是险峻很好的话,必定就有吉穴。葬法是葬其所会,即群龙众支会聚之所。而乘生气必须原其所始,即是从随龙水的源头,来龙起祖的祖山起。乘其所止,即是选址点穴在龙尽气钟而诸水会聚之处。审、择、避包括了内气(龙气)和外气(堂气)。审其所废,如来龙是否断山、石山、童山……等。明堂朝水朝峰是否有煞峰的水……等。择其所相,如来龙势是否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穴场龙虎是否迹乎冈阜龙盘虎踞,朱雀水是否曲屈弯环悠扬清沏,朱雀峰是否尖齐高耸方圆秀丽……等。避其所害,如理气方面的消砂纳水,躲避煞峰煞水,形法方面避去形与势逆……等。以及坦夷宜浅,涸燥宜深,以乘生气,对闭塞的生气要媾通,如穴场周围是土而井底是石,当培土以媾通生气。对于聚积的生气要稳固以防其扩散。乘金相水,是选择好来龙和随龙水。穴土印木,是指穴内生气要适应棺木内的尸体或骸骨。对外要外藏八风,即是对外防止四面八方生气噫而成风。对内要秘合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生气(元素和水份),喻穴内要有多种元素的生气。如此的乘金相水,而其穴土就自然印骸骨棺椁。对上应天星,对下合地德,使之九六冲和而不干不湿,不高不低,不寒不热而含金木水火土的五土在春夏秋冬四季俱备(五土四备)。因此君子夺神功改天命,即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全凭目力的作用,工力的周全,以趋全美而避缺陷,增高益下,此中的微妙全在乎术者的智力,按照上述各种依类而推,按类而长,灵活运用,玄通阴阳,乘好生气,自然就功夺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