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级课程开讲!——什么是裹束?

 脩心 2017-01-04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三級課程「裹束」


第一集|什麼是裹束


歷代書家的筆墨差異




|筆記|

L3-01 什麼是裹束?


一、裹束是什麼意思?


這是三級課程的第一課,這個學期的主題是“裹束”。


“裹束”是什麼意思呢?以前我也講過一些,這個學期將會深入討論。


“裹束”這名詞,來之於《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


“裹束”是書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後一步。歷史上講到“裹束”的著作很少,除了《玉堂禁經》,另一篇就是盧攜的《臨池訣》。


張懷瓘是盛唐時人,盧攜晚一百多年,是晚唐時人。他做過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學書法,但沒遇到好老師:“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矣,天機懵然。”“天機”就是書法的秘密,找不到好老師,盧攜是靠自己讀書研究:“因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他把一些論書法的著作,選出重點,寫成《臨池訣》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心得。




盧攜從這些著作中總結出八條要點,其中三條是:第一,用紙筆。第二,認勢。第三,裹束。唐代書籍傳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難免彼此有點不同,這三句話和《玉堂禁經》大同小異,書法就是這三要素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講到裹束,出之於一位宰相之手,可謂證據非常確實。




其實“裹束”對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寫“永”字已經做過了。你看,書法第一用筆,“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個點畫中。




然後我們學會了看筆勢,一級課程第 39 課中已經提到,“永”字可分為四個筆勢。這裡有單一筆勢,也有複合筆勢,一點是右側勢,然後是鈎努勢,蛇頭勢,交爭勢。




最後把四個筆勢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個“永”字就出來了,這就是裹束。


我跟大家講過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勢是第一步,筆勢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


二、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但要注意,“永”字八筆都是點畫,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著眼于點畫,而是著眼於筋節,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我在一級課程 40 課介紹過骨肉筋節等點畫的元素。




所謂“筋”,就是筆鋒的軌跡,那是筆鋒走過的道路,習稱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線就表現出來了,就好像你要表現中國高鐵的路線,也只需要幾根線就可以了。


所謂“節”,就是調整筆心的地方,習稱小圈。有些是明節點,有些是暗節點。有些明節點往往可以事先決定,好像“永”字,有些明節點我們寫之前就心中有數了。但有些節點是書寫中臨時調整的,有需要就加一個,好像開車時時調整方向盤一樣。




臨帖寫字,先看筋節。有些字很簡單,如王羲之這個“人”字,交爭勢,撇捺彎曲度很小,幾乎都是直線。明顯的小圈就是一撇起筆處,這是兩圈蠶頭寫法。那為什麼捺筆兩頭細、中間粗呢?當然是側鋒的分數不同,中間有下蹲的動作,但這動作跟筋節沒有關係,只是加了肉




《陰符經》這個“人”字 ,大圈還是交爭勢,撇是走七號位,捺是九號位,大圈就是 7-9,這是大方向。但我們看到這裡撇捺都是明顯的弧線,這是因為運筆時動了手腕,不斷地調整方向,所以產生了很多節點,線條也就是因為這樣從直線變成了弧線。所以筋節各有作用,大圈決定基本的方向走勢,小圈可以影響路線的曲直。


我們以前比較過早期真書和後來真書、行書之間的不同。




早期真書用筆比較簡單,一個“一”字,大圈筋就是水平一橫,最後重蹲,頓筆收尾,形成一個節。後來書法用筆動作增加了,如《蘭亭序》的“一”字,起筆多了一個節,寫出來效果就比較好看。


再舉個例子,“天地玄黃”的“玄”字,大圈兩個筆勢,上面是奮筆勢,下面是蟠龍勢。但具體行走這兩個筆勢的時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智永草書“玄”字節點很多,點畫分得很清楚。所謂草書點畫如真書,智永是做到了。孫過庭行筆較快,但基本的轉折都在。懷素急於表現大圈,寫出來好像一個“立”字,顏真卿批評他沒有真書的根柢,確實是這樣。其實就是小圈的運用不好,只寫了一個大圈。


簡言之:

筋是大圈,節是小圈。

筋是筆鋒運行,節是調整筆心。

裹束筋節,就包括了行筆和調鋒。


三、筋節的表達


以前我們寫“永”字,我建議大家先寫中線,所謂中線,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來,這樣,一個“永”字基本形狀已經確定了。所以,裹束了一個字的筋節,就把基本架構肯定下來了。但這個字有沒有寫完呢?當然沒有,這是個半成品,你不能這樣交貨。




“永”字除了筋節,還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這個是筋節加上了骨肉的,這就好看多了。但這時骨肉遮蓋了筋節,或者說骨肉裝飾了這個結構。


簡言之:

在書法中,筋節不是直接表達的。

表現筋節可以用尖鋒,也可以用側鋒。

骨肉是線條的外表,筋節是內部的架構。


就像地圖上選定了一條路,你可以開汽車,可以騎自行車,也可以步行。


3.1 骨肉


有關骨肉,我們講過多次了,一級課程 40 課,我已經講過尖鋒線和側鋒線。




東晉時代,虞安吉已經認識到“一支毛筆兩個鋒”,“橫毫側管”是寫側鋒線,越側肉越多。“豎管直鋒”專寫尖鋒線,完全垂直就是純骨線。


譬如一個“天”字,大圈由奮筆勢和交爭勢所組成,這是筋。筋上有調鋒點節,數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點畫的兩頭都有節點。確定了筋節,“天”字的架構已經有了。




這時候你可以選擇,用尖鋒線還是側鋒線表現這個架構,寫出來瘦一點,還是肥一點。你看這兩個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


又如草書“名”字,兩個筆勢,先寫兩撇向背勢,然後一個豎筆勢。




確定大圈只需要一根細線,真正寫起來就有骨線和肉線之分。表現筋節這個架構,王羲之用筆分數少,智永分數多。王羲之筆心比較直,智永的筆心比較側。


但是你別誤會王羲之只寫骨,智永只寫肉,好書法是骨肉相濟,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





如王羲之《遠宦帖》兩個“多”字,一個是骨多,一個是肉多。這兩個字大圈是一樣的,貫魚勢加交爭勢,但節點形狀相差很大,粗細也不同。從這裏可以看到王羲之的運腕動作很大,這樣可以靈活地發揮兩個筆鋒的性能。但從裹束的角度說,粗細只是表達筋節的方式有異。




歷史上有些書法家偏重於骨線,如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是他的代表作,可以明顯看到這一個特徵。歷史上評他“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餘”,逸少就是王羲之。




褚遂良的弟子薛稷,也是用筆纖瘦一路。因為用筆豎管直鋒,近於五號位,所以便於八面出鋒,就可以減少小圈。不過,這一路容易寫得好像鋼筆字,這是要小心的。




受褚遂良、薛稷影響,宋徽宗創造了瘦金書。瘦金書又稱瘦筋書,筆畫瘦得等於一條筋。但宋徽宗用一種特殊的節點來平衡瘦硬的線條,我將來會講到。




也有人專寫肥字的,北齊水牛山“文殊”兩個大字,這是隸書向真書過渡時期的作品,側鋒用得多,收筆時扶直筆心就困難,但他寫得點畫厚實,肉多而沒有墨豬之感,這是很不容易的。




蘇東坡是斜執筆,所以他的作品側鋒非常多。這是他寫的《宸奎閣碑》,你可以看到這一

特點。


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說話很直白。他說自己小時候,“以書拙

聞於鄉里”。有一個同鄉翟同甫書法不錯,包世臣向他請教。同甫也不保守,教包世臣臨蘇東坡《西湖詩帖》,理由是蘇字肥,肥容易掩蓋醜。其實是不會調鋒,把小圈抹掉不讓人看見,以前有一種招牌字就是這樣寫的。包世臣練習了兩個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後來他創立清代碑派的理論,強調“以筆毫平鋪紙上”純用側鋒。




最好當然是骨肉相濟,你看《陰符經》這個“天”字,就做到了這個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暢。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筆就平淡得多,粗細一致,全部是側鋒線。智永這個“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寫到,《陰符經》這個“天”,一般人肯定寫不到。


3.2 皮血


如果你要求更高一點,好線條還講究兩個元素,一個是皮,一個是血。


“皮”古籍中常稱之為“膚”,但“膚”有兩個意義:《玉篇·肉部》:“膚,皮也。”《廣雅·釋器》:“膚,肉也。”所以說“膚”可以指皮膚,也可以指肌肉,看用在哪裡。為了避免誤會,我就直接用“皮”。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字有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 澤、氣息,數者缺一不可。


這書法中的“皮”是什麼呢?




“皮”是指線條的輪廓,邊緣,就是墨和紙張的交界處。筆鋒和紙面的摩擦力大,兩邊就毛,如果輕輕地在紙面飄過,兩邊就光。毛,經常給人有力的感覺。


包世臣說:“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沈尹默先生注意到這一論述:“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




現代書法家王蘧常先生,用筆經常有這樣的效果,看起來好像老樹枯藤,給人筆力蒼勁的感覺。


把線條兩邊拉毛,跟墨汁濃度也有關係,所謂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


早在漢末,蔡邕的《九勢》中已經這樣說過:“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肌膚要漂亮,就是靠力度來實現的。困難是毛筆是軟軟的,怎樣傳遞力量要靠一股巧勁,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


四、廣義的裹束


現在我們知道,寫好字通常要注意六個元素:筋節,骨肉和皮血。筋節是結構,骨肉皮血是表現這個結構的。


簡言之:

狹義的裹束等於大圈加小圈,這是指筋節。

筋節要通過骨肉皮血來表現。

廣義的裹束,包括所有這些因素。


後面的課程,就針對每一個因素,進行深入的討論。


謝謝。


本節要點:

裹束是兩步成字的第二步。

筋節是字形的內在結構。

骨肉皮血是表現筋節的。


複習思考:



這是《陰符經》中的“夜”字,請分析它的筆勢,然後把筋節圖寫出來。


如果尖鋒線很細,那這根線條究竟稱它為骨線,還是稱它為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