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爱情叫杨绛和钱钟书:“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一颗野马心 2017-01-04



这似乎让人一下子明了感情的真谛:两个人在一起,永远不要计较太多无意义的事情,要理解,要说爱。


· 十年后名人屋 ·



「十年后原创,愿你喜欢这里的生活」


文|十年后

图|杨绛,钱钟书,钱瑗



先生在网站上的百科介绍页面变成黑白的了,今晨去世,享年105岁。

 



前些日子传过一次病危,未料到这一次竟成了真。她倒也是在一百岁之时写过感言,那时候便说:

 

“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她称这是回家。在她眼里,三人同在的地方才是家,没有丈夫和女儿的世界,只是她的客栈。《我们仨》里写钱钟书辞世时候的那个场景,好生凄凉,“他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

 

如今,她大概已是可以道一声“明天见”的了。再回想一下这对曾携手相伴65年的夫妻,他们的爱情,当真是段再也难见到的佳话。



杨绛回忆过,在上海沦陷一家人过得很困难的时候,“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若有伴侣如彼此,哪里还有生离的道理?

 

 

1、你我是相似的人,相遇更像是前世缘分

 

前些日子朋友说,好羡慕一次初恋就执手到老的人生。我当时笑说现在还有人这样想?今天倒记起来,杨绛和钱钟书,不就是初恋到老的典范么?

 

“考试完毕,我急要到清华看望老友蒋恩钿,学友孙君也要到清华看望表兄,二人同到清华……这位表兄就是钱锺书。他和我在古月堂门口第一次见面。偶然相逢,却好像姻缘前定,我们都很珍重那第一次见面。”


这是杨绛先生晚年回忆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是个偶然,也是一见钟情。两人都还没有恋爱过。

 

第二次见面时,22岁的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21岁的杨绛不知怎么的,也脱口而出:“我也没有男朋友”。一段民国时期著名的自由恋爱,就这样萌芽,并在1935年敲定了。

 

不得不说他们俩的一见钟情不是没有道理的,二人灵魂上的共性之多,叫人很难不称之为“天造地设”。那么相似的人,怎会不是缘分呢?

 



他们都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老年之后依旧如此:“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

 

他们都不爱经营交际,爱惜时间。从少到老,都是不图功名官位的淡泊人,不愿做“动物园里的希奇怪兽”被众人围观。哪怕在特殊时期,也不愿意跟着“起哄”,还曾拒绝了江青的晚宴;

 

他们的性格都轻松爽快。在英国留学的时候一起学做饭,笑称是“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开心之余,钱钟书还用浓墨给杨绛画花脸。

 

沦陷上海期间,各种饱经忧患,夫妇俩还能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

 

他们还酷爱一起各处“探险”,到老都还保持着好奇心。年轻时候在英国一起“从寓所到海德公园,从动物园到植物园”;后来在清华的时候,也常离群索居,挪用工作时间偷偷出去玩,去颐和园去动物园。

 


就像杨绛后来自己说的那样:“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他们在一起总是很快乐,65年里也很少吵架,永远像最初一样对彼此深情着。

 

这“志同道合”四字,却是寻常夫妻里最难拥有的。

 

 

2、人们只道他狂妄,只有她能看到他的好

 

后来常有人诟病钱氏夫妇总是像拍马屁一样赞誉彼此,叫人看不下去。但是说真的,这难道不是一种绝佳的夫妻相处之道吗?

 

在《我们仨》的描述里,钱钟书自理能力差到堪称“笨拙”:

 

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刚到牛津,下车就摔了个嘴啃泥,啃掉了半颗门牙。杨绛待产留他一个人住公寓时,还弄坏了好多东西。

 

人们还常说他狂妄自傲,说话不留情面,好讽刺人。


可在她的眼里,丈夫不仅是一个极度有才华的人,还是个深情善良朴实的人。她了解他所有的过去,因此比任何人都要理解他:

 

低能是因为自小的成长环境优渥,又因过继而常年缺失母爱;人们说他骄傲,可她能看到他待人的真诚,和毒舌背后不世出的智慧;人们道他顽劣,她倒缓缓形容了一件件事情,心疼他的劳累,叙述着他的深情和天真。

 



她能看到他的口剑之外的腹蜜,看到他善良和才华,体恤他的辛苦和心酸;而当她胆小和脆弱的时候,也是他陪在旁边给予温暖和支持。

 

这样的爱是会让伴侣成长的。不在一起生活的时候钱会为杨记下日记,文革下放的时候两人都不年轻了,还悄悄在菜园子里“私会。

 

钱钟书从什么都不会到后来能照顾妻女:杨绛生了钱瑗之后,“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

 

而杨绛后来很记得的一件事是:一九七二年的早春,钱老为妻子端上了早饭,她好奇地问:谁给你点的火呀?“钟书等着我问呢,他得意说:‘我会划火柴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做早饭。”

 


钱钟书还教导女儿要在他不在家的时候疼爱和照顾杨绛。杨绛年轻时候失去自己的母亲,第一次痛失亲人,是钱钟书百计劝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号称毒舌的钱钟书,也越来越跟“情话王”一样,句句都是动人肺腑的情话:

 

 从“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到“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再到“(杨绛是)最好的妻,最才的女”。

 


他们互相欣赏,互相鼓励,是彼此最忠心的挚友知己。你道她是为了他放弃了很多,也甘作一个“灶下婢”,却不知,这可不是盲目的痴爱,而是基于理解之上的深爱,是懂得付出的爱。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3、我们仨无人虚度此生,便是走散也能找回

 

可惜的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先后失去钱钟书和钱瑗的杨绛,在书里的那句:“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虽极度克制,却叫旁人看了哀伤不已。

 



可她也明白,人间的缘分了了,但决计没有遗憾:


“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这简直是最好的人生观了。



他们家庭里的三人,确实没有谁是虚度一世的。包括杨绛自己,这也是她为何能够被尊称为“先生”的缘由。

 

现在人们只道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倒绝少提起她本人的成绩。事实上,杨绛成名比钱钟书早,她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钱还曾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那时候清华聘任教授,两人本也都是有资格去的。只是因为不成文的“夫妻只能有一人为正职”的规定,她放弃了,倒也乐得清闲。后来翻译的《堂吉诃德》,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汉译版本。

 

钱钟书的成就不必讲,女儿钱瑗,那时候也是教育队伍里的“尖兵”。“仨”里的二人逝世后,杨绛还在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励那些家境贫寒但用功读书的孩子。

 

他们三人,一世和睦,末了,也是不完美之下的最完美结局了。

 

 

4、最后



 

我尤记得《我们仨》里的一个经典描述: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常言:“小夫妻船头上相骂,船杪上讲和。”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

 

这似乎让人一下子明了感情的真谛:两个人在一起,永远不要计较太多无意义的事情,要理解,要说爱。

 

杨绛先生离世了,在另一个世界,又是“我们仨”的美好生活了罢?三人留下了的故事和价值,只待后人细细咂摸。


那么,就该道一句了: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