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仨》:智慧是一个女子最美的样子

 熊北极 2018-04-25

上海近日大风呼啸,前日夜晚尤是如此。窗外狂风大作,吹得白色的窗帘晃动,外面的路灯微弱,更增添了诡异的气息,抬头望天,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


吓得我赶紧关了窗,扭头回望屋里,昏黄的台灯营造出温馨的氛围,绒绒的被子给了我些许温暖,厚重的木质地板,拉回了我漂浮的心绪,妞妞瞪大眼睛看着我,让我忍不住噗嗤一笑。


听着窗外雨滴坠落和风吹窗户的声音,与室内温馨暖和的气氛形成对比,于是我便抽出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沉浸在生活的烟火气息里。

————题记

初识杨绛先生,最主要还是因为她那句流传甚广的话:“你的主要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登时胸腔炸裂,头晕目眩,有一种被看光的羞耻感。我想这句话之所以被人奉为圭臬,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我们仨》行文结构十分简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部分只有两页,主要是描写杨绛先生的一个梦境;


第二部的篇幅也很短,主要以梦幻的笔法描写杨绛先生痛失爱女阿圆和丈夫锺书的感觉,读来甚是悲凉而慌张;


第三部分是我最喜爱的一部分,以温馨而又平淡的笔调,写出了一家三口即使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依旧过着有趣而充的生活。


读完以后,我想,为什么《我们仨》会被那么多人所喜爱品评呢?


按照现在写作的观点,首先她的文章题目就不够吸引人,仅仅三个常见的字:我们仨;


其次她的文章内容,按照现在爆文的教导,写作不能自嗨,但这部书写的是她一家三口的生活,大背景是民国和文化大革命之类,无法给读者有用或者共鸣之感,完全是在“自嗨”。


但优秀的作品之所以优秀,就在于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比如锺书的有趣可爱,比如阿圆的高情商高智商,再比如杨绛先生那无人企及的智慧。


钱钟书曾评价杨绛先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这本书中,可见一斑。

这本书与现代生活并不脱节,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杨绛在不停地搬家,但她从未为房子而感到焦虑。


杨绛与锺书结婚后,前往牛津大学求学,而就在这期间,杨绛怀孕了,就在异国他乡生下了阿圆,并且房子也是租达蕾女士的。


锺书的生活能力很差,自称“拙手笨脚”,要么打翻了墨水瓶,或是弄坏了门轴和台灯,坐月子的杨绛却耐心地安慰他:“不要紧,我会修。”


而在阿圆出生白天后,他们一家又辗转到了巴黎求学,继续租住公寓。


回国以后,杨绛依旧没有自己的房子,她带着阿圆和自己的爸爸住在来德坊,在弟弟归来的时候,还必须和锺书出去短租一个月。


而后居住在辣斐德路的钱家,一住就是八年,这段时间虽然居住的生活安定,但社会的大背景却是极其混乱的。


当时的八年大概是1940年以后,上海已经沦陷。据书中记载,当时日本人分配给时常吃的是黑心面粉和夹杂着沙子的碎米,煤球又因为加了太多的泥而不能燃烧,生存成了问题,危险潜伏身边。


1949年夏天,钱钟书和杨绛得到清华的聘请,入住清华大学;


1952年因院系调整搬入北大的中关园;


1962年,迁居到干面胡同;


1973年逃到北师大,居住在钱媛学生时期的宿舍;


1974年迁入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


1977年,分配了三里河的一套房子,此时才算稳定了下来。


而当时的杨绛已经66岁了。

由此可见,杨绛的前半生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居住的房子条件并不好:钱媛学生时期的宿舍:“房子朝北,房间阴寒杂乱,书架上全是灰尘,床底下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而迁入学部七号楼的时候,只有一间办公室,兼供吃喝拉撒。但是杨绛却说,不管在如何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地便是读书和工作。


反观现在,年轻人20多岁就想买套房子,结婚的时候更要求有房有车,如果要是在出租屋里生孩子,肯定会觉得所嫁非人吧。总是认为,有了房子,才有了安全感。


我想我们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杨绛先生对于房子的看法:有锺书和阿圆在的地方就是家,没有了他俩,再华丽的房子,也只是客栈罢了。


这大概便是杨绛先生的智慧了:对爱情和亲情的情感,超越了对金钱房子的追求,降低了对物质的欲望,才能达到精神上更高一层的境界。


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所以我们才向往。


而锺书称杨绛“最贤的妻”,有一处能有很好的说明。

当时锺书在清华任教,钱父却想让他去湖南蓝田师院里做英文系主任。杨绛认为,锺书在清华工作很好,而且任期未满一年便离开,很容易得罪清华大学的领导。(事实证明后来锺书选择去蓝田后,果然得罪了他们。)

但是锺书却不敢反抗钱家一大家人的意见。


两人并未争吵,杨绛这段话很引人深思:“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


读了这句不能不惊叹杨绛先生的智慧。杨绛与锺书并非完全不争吵,也曾因为一个发文的发音而互相伤害,(果然是文人,吵架都这么可爱)但吵完以后,赢了的觉得不开心,输了的还是不开心,因此两人便约定“各持异议,不比求同”,而以后遇事也不再争吵。


现在的夫妻关系中,还是会与彼此的原生家庭发生冲突,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各自的度。夫妻是最为亲密的关系,但也要有适当地距离,他与他家人的事情,还是交与他们解决,作为妻子,只需陈说意见,不必干涉。


杨绛不仅对锺书不干预,对阿圆也是如此。以阿圆过目不忘的智慧以及高情商的品性,肯定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她却愿意毕业后做老师,此时杨绛只有一句话:“孩子决定的事,不予干涉。”


生活方面也是如此,杨绛喜好干净整洁,而阿圆和锺书却稍微有些凌乱,比如搭毛巾就随处一搭,换作是我这样的脾气,肯定要来一段河东狮吼:“说过多少遍了!毛巾要叠起来放好!”但杨绛却不,她不强行改变他人的生活习惯,你不爱整洁,随手一搭,我爱整洁,我就整理好。


再比如睡觉的时候,三个人也是各有特点:锺书早睡早起,杨绛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


杨绛的智慧也在于:不以爱的名义而干涉丈夫和成年女儿的决定,也不强行纠正他们的生活习惯。



而现在大多数的夫妻争吵和亲子关系出现问题,都是因为某个人总是妄想掌控另一方,做了过多的干预,反而适得其反。


而杨绛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智慧:她描写自己的时候,并非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人


说来很有意思,以前对林徽因的称赞中总是带有仙女的感觉,颇有不食人家烟火的味道。而大多数人有一个很奇怪的心理:你越是完美,我越要找出你的缺点,让你现出原形,因此现在才会多出很多流言蜚语,真真假假,分不清楚。


但杨绛却把自己写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她也有自己的不完美之处。


比如做饭,她借用阿圆的话形容自己:“妈妈的刀工就不行,见了快刀子先害怕,又性急,不耐烦火候。”读完这句,就能想象出一个老太太在看到刀子的时候战战兢兢的样子,然后刚加了水就要掀开看看,怎么还没沸腾啊,隔一会看一次,那种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杨绛还有一个特点:胆小又怕鬼,有时候甚至需要阿圆的照料。


比如有天晚上阿圆低烧,但杨绛又照例要到温德家听音乐。独自前去的时候,路过一片荒地的小桥附近,她退回又向前,来回几次却依旧不敢过去,最后还是吓得跑回了家。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么智慧而又聪明的先生杨绛,竟然怕黑又怕鬼,真真是有趣又可爱极了。

而最津津有味,最广受大家喜爱的,肯定是描写她与锺书之间的爱情了。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却有甜言蜜语;没有太多分离,却总是磕磕绊绊,相互扶持;没有大富大贵,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宝马香车,却以书为伴,彼此沉浸在学识的海洋中,抵达精神的共鸣。


无疑,杨绛很爱锺书,比如她形容锺书:“隔着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比如锺书生病的时候,她形容锺书的双眼皮很美,比如生孩子的时候,她说想要锺书一样的女儿。

当然,锺书也对自己的妻子充满爱意,比如每天给她做红茶牛奶白煮蛋,比如他说只要一个像杨绛的女儿, 再比如生阿圆住院的时候,锺书说要最好的医生。

而两个人之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沟通与乐趣。

比如住在老金家的时候,每天早晚都出去散步,他们称之为“探险”,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他们老年。

我想他们散步的时候,一定是有很多话要说吧,比如看到哪家的竹篱笆很好看,就欣喜地指给对方看;比如看到一只可爱的流浪狗,就一起蹲下来喂他;比如一起谈论刚刚读过的书,有了怎样的看法。

两个人总是各自坐在书桌对面工作,无论是在牛津巴黎,还是在上海北京那些简陋的宿舍,两个人唯一没有停止的便是读书和学习,一起背诗,一起看书,我译我的《堂·吉诃德》,你写你的《管锥编》。偶尔抬头,相视一笑,情意自不必说。

我想,杨绛这样的性格,怕是无论嫁了谁都会幸福吧。


但恰恰由于她的智慧,所以她吸引了钱钟书,而也由于她的智慧,让她嫁给了钱钟书。所以,娶杨绛的只能是钱钟书,而嫁给钱钟书的,也只能是杨绛。


只有死别,再无生离。而今,你们仨终于团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