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干涉过多 会限制孩子成长

 凡乐仙人居 2017-01-04

  “熊孩子”,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目前,普遍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让家长老师们棘手不堪的“熊孩子”是怎样形成的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博雅说介绍,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鉴于此,我们通过对昆明师专附中高一年级216名学生发放EMBU量表问卷,EMBU量表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参与作答学生216人。

  15种教养行为被细分

  父母教养模式影响孩子个性形成

  “儿童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会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杨博雅说。EMBU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同时也为探讨心理疾病的病因学提供了一条途径,也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EMBU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 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对上述15个分量表进行主因素分析,抽取了以下四个主因素:因子Ⅰ:拒绝; 因子Ⅱ:情感温暖; 因子Ⅲ:过分保护; 因子Ⅳ:偏爱。

  此次昆明师专附中参与问卷调查的216名同学中,男生103人,女生105人,还有8人未填写性别。家庭结构是与父母同住的174人,占80.6%,父母离婚与父或母同住的21人,占9.7%;与父亲或母亲再婚家庭同住的7人,占3.2%;与祖父母同住的3人,占1.4%。其他情况,11人。

  问题1

  三成孩子不愿跟爸爸说自己的秘密

  父亲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   

   

  本问卷共有132个题目,分别涉及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如果被试某个因子项的得分高于常模平均数,那么表现出的就是对应的教养方式。调查显示,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几个维度上基本上都是高于平均值。

  对于父亲来说,最常见的一种教养方式是:惩罚、严厉,比平均数高出了整整53.79%。确实这与我们传统的教养文化有关。几千年来,中国都有严父慈母文化。由于孩子和母亲的那种天然联系,母亲在养育上的温柔和父亲在教育上的严厉往往会形成一种对照。

  一项调查显示,三成父亲从未参加孩子家长会。尽管90%的爸爸认为自己和孩子很亲密,但在孩子心里,31%的孩子不愿意跟爸爸说自己的秘密,甚至有41%的孩子表示爸爸从未问过他们在幼儿园发生的事。“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不能缺失。”杨博雅说。父亲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因为工作繁忙,就把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孩子的母亲,父亲应该用自己的男子汉形象为孩子做出榜样,避免孩子出现凡事都要依赖母亲的行为。

  与此相对的是,关于父亲的教养方式,我们也看到另外几种相对突出的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起主导作用。

  问题2

  母亲容易过分保护孩子

  被过多干涉的孩子常缺乏自信

  在对母亲教养方式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母亲大多表现出的是,“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杨博雅曾遇到一位17岁的高二男生,他带着女朋友一起走进杨博雅的咨询室,漫无边际地绕了很大一圈,从学习动力,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到不喜欢老师,而他始终不愿意触及自己不够自信的事实。最后,聊到母亲,杨博雅说:“你有没有发现坐在外面的女朋友很像你所描述的妈妈。”这个接近1米9的男生瞬间泪奔:“为什么他们都对我指手画脚,为什么我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做父母很容易忽略自身的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很有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较大的危害,那就是干涉过多。”杨博雅认为。被过多干涉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心,压力大,做事缩手缩脚,苛求完美;和别人很难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体验丰富,耽于幻想,逃避现实。如果父母一方面满足于对孩子吃穿住行学习交往的一概包办和干预,一方面又意识不到或干脆忽略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要求孩子执行父母的意愿,很容易导致孩子处处被动。记者李静报道

  链接

  父母教育子女的四种类型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呢?杨博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杨博雅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沙盘游戏治疗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曾赴香港科技大学交流、入选英国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2013青年先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首期“沟通之道”家长培训师资班成员。中山大学第一届“中美师徒制”社会工作实务培训班成员。杨博雅说,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将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按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提供一个供大家参考的视角。

  权威民主型家长 孩子适应能力强

  权威型父母能提供一个关爱、支持的家庭环境,亲情关系彰显,让孩子在家里感到温馨,父母之间不提出各自不同的标准,父母相互支持,并设立行为和道德的底线,并适时对孩子实行表扬或惩罚。

  当孩子成长到有一定推理判断能力后,视情况让孩子知道家里的一些大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参与家庭中的决策。这类父母重视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能让孩子在尝试中,包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最终到达成功。 这样培养孩子的结果是:孩子有自信,成熟、理性、而且乐观向上,有好奇心强,独立心强,对人友好,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学习事业可能很成功。

  鲍伦德在实证研究中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在权威型(民主)家长的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都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一群,原因是只有权威型父母才能教养出具有比较好的具有自我整合能力的子女,和具有工效性能力的人。自我整合能力是自我心理学里的一个概念,即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高。所谓工效型能力是指孩子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出肯独立、负责任、勤奋、想取得成就的性格特征。

  “此外,权威性父母教养出来的子女还普遍地表现出与人友善、合群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子女适应性强,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杨博雅说。

  专制型家长 孩子逆反心理重

  专制型即虎妈狼爸型,这类父母相信我说了算,相信鞭子底下出好人,在家里专权专制。这类父母往往自己有许多心理障碍。管而不教,严厉苛求。习惯控制, 要求无条件服从。是非对错全由父母说了算。

  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在本质上较少。但是他们自己并不认同,认为自己对子女的行为提出高期望和高标准是为了他们好。这类父母确立行为准则时,很少考虑子女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自己的考虑和自己的虚荣心。比如孩子的出息,让自己过去的被人看不起而积下的心理纠结,出了一口气。

  他们希望子女无条件地遵守准则。而家里的规则,是按他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他们在考虑及讨论问题时,很少与子女交换意见,出人头地是这样家庭的核心目标,虚荣心是核心心理动机。

  这样培养孩子的结果是:可能考上好大学,甚至事业上有一定所成;但是,此人会缺乏人际交流技巧,个人婚姻家庭一团糟;同时,性格焦虑,自信心低,容易胆怯,可能郁郁不欢,性格冷漠悲观,缺乏首创性,依赖他人又不能相信他人,缺乏社会交流技能,自我防御性强,逆反心理重,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

  溺爱型家长 孩子生存能力低

  这类父母能提供一个关爱的、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孩子往往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父母与子女关系好,父母给予很多,孩子回报很少,孩子对自我享受和被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很少提出期望和标准,比较放任,让其自由随意的发展。

  这样培养孩子的结果是: 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低下,不太会自己照顾自己,较难为他人着想,似乎成熟得较晚,自我控制能力低,自私任性,缺乏行为动力,依赖他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服从,冲动,挑剔指责他人,都是他人的错,长大后,不服从管理,不善于合作,不懂尊重别人,很难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工作成绩较低。

  忽视型家长 孩子丧失生活目标

  这类父母很少能给子女情感上的支持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关心,放任自流。父母只顾忙着自己的事务,夫妻关系冷漠,家庭中几乎没有交流。如果交流,也是靠吵架来进行的,孩子在家里感到压抑。

  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很少提出期望和标准,让孩子生活没有目标,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唯一的好处是,孩子有一定的自我生存能力。

  这样培养孩子的结果是:孩子的自信心低下,缺乏技能,自我控制能力低,对挫折的忍受性低,缺乏长期目标,家庭成员间关系冷漠,孩子长大离开家以后,不太愿意与原家庭联系。将来,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一种可能性是建立另一个情感冷漠的家庭,但是,也可能会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无论哪种,都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很强的失落感及受挫感。记者李静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