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谁?】古诗词介绍系列之三十二

 江山携手 2017-01-0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谁?】古诗词介绍系列之三十二
          我们很小就会在作文中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但它是谁写的?写在哪首诗中?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可能很少有人去追究它。有人可能直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出处。
        这两句诗是元稹写的。元稹在原配妻子韦丛死后,念念不忘韦丛,曾写下悼亡诗《遣悲怀三首》,情真意切。(请看我的博客《古诗词介绍系列之一》)特别是最后两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表示将终身不再娶,以报答韦丛的“平生未展眉。”千余年来,不知撼动了多少人的心。
        其实元稹还有几首悼亡的诗,这《离思》之四就是其中一首。他这样写道:
 
 
 
                                         离思之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作“走进”或“走过”解。第三句就是说:“我径直地从花丛中走过,连头也懒得回。”邓丽君不是有首歌叫《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吗?元稹更坚定,不要说路边的野花,即使走在如海的万花丛中,他也毫无眷恋之心!为什么呢?这是他跟生前的韦丛太恩爱了,韦丛死后,他始终耿耿于怀,悲痛于心。所以除了韦丛外,无论什么绝色女子都打动不了他的心。
       第四句的“缘”作“因为”或“为了”解。“君”指的就是韦丛。根据白居易说:元稹“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韦丛死后,元稹的确尊佛修道。但这里“半缘修道”的“修道” 我们应作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来解。总之,不管是尊佛修道,抑或是修身治学,都是元稹在心失所爱后的一种情感上的寄托。所以在诗中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缘”于韦丛。如果有人认为只“半为君”,不免把元稹看得太薄情了。这是一种误解。
       现在再回头来看开头的两句,好象不用再说了。因为用也会用了,还会不懂吗?其实每句都用了一个典故,你清楚吗?
       第一句“曾经沧海”来源于《孟子》。孟子。尽心》篇云:“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用难为水来比喻求学于圣人者,讲话应该十分谨慎了。你看元稹“活学活用”得多好啊。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谁?】古诗词介绍系列之三十二                  

      第二句来源于宋玉的《高唐赋序》,这个说来话“长”了。我把序里有关巫山云雨的故事摘录于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zú,险峻)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于是宋玉讲了个先王梦幸巫山之女的神话。梦中巫山之女留下告别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先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下文就是宋玉洋洋洒洒地描述巫山云雨的壮观景象。我想凡读过毛泽东“神女应无恙,但惊世界殊”的人都可能知道。
    总之,诗是写元稹与韦丛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了韦丛外,再没有任何女子能使元稹动情了。
          当然,我这里仅仅是就诗论诗,其实韦丛去世不久后,元稹就与薛涛轰轰烈烈地谈了一次恋爱。如想知道这次恋爱的结果,请看我的另一篇博文《半首诗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