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有活水源头来” 再说朱熹的哲理诗】古诗词介绍系列之三十六

 江山携手 2017-01-05

        在介绍“万紫千红总是春”是首哲理诗后,有很多人既惊讶又称是。但也有人认为,说是哲理诗只是说得通而已,它从根本上还是一首颂春诗。

        其实,由于各种原因,如政治的、道德的、隐私的、修辞的等等原因,诗人往往不愿或不敢直抒胸臆时,就会借用诗词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达出来。所以有时不了解诗人作诗时的背景,就很难准确地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本意。

        这样叙述比较抽象难懂,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中,有“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样的句子。从字面上解说,我们会说苏东坡想象力真丰富,形象极美。殊不知他是在发牢骚。

       宋神宗时,苏东坡为避朝中政治漩涡,主动要求外放。神宗熙宁七年,苏东坡任山东密州太守。熙宁九年中秋,写了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看似写弟兄的手足之情,其实是念念不忘“朝廷”:“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想回到政治中心汴京去,但又怕再次卷入政争的漩涡,因此恐“高处不胜寒”。还是留在地方上吧,于是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苏东坡是借着咏月怀弟,来抒发自已深藏内心的郁愤。如果苏东坡直抒胸臆的话,那就是“犯上作乱”,后果将是不可想象了。

        朱熹既是伟大的哲学家,又是著名的诗人,所以他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都非常強。这就为他能写出非常形象的哲理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春日》外,我们再介绍他的二首哲理诗:

                           《观书有感》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没用典,很好懂。第一首可能小学课本中就有了。“鉴”为镜子解。把方塘比作镜子。第二句说天光云影反映在“镜子”里,这里徘徊作不断变化。这里“渠”作它解。“源头活水来”即不断读书。全诗无一字写“观书”,但全诗就是在形象地写观书的“重要性”。
      第二首是说,巨大的船舰,平时化很大力气也推不动。但春水一涨,它就象一根羽毛一样的轻,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航行了。这里把困难比作艨艟,春水比作知识(观书)。说明只要有了知识,再大的困难也可以迎刃而解的。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观书有感》这个题目,这两首诗后人会作如何的解释?
      其实,朱熹并不是尽写一些哲理诗的“学究”式人物。你看看他这首《菩萨蛮》的迴文词:

                暮江寒碧萦长路,

                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
夕阳斜,

                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

                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

                情多醉似醒。

          你看,该是个多么有情调的老头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