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读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天爪狼 2017-01-05





《大学》第四章


《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yù),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xún lì)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ū hū)!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 文


《诗·商颂·玄鸟》说:“王都郊区很广阔,是人民最好的居处。”


《诗·小雅·缗蛮》说:“黄鸟叫着挑选止息之地,最后落在了山角茂林处。”


孔子说:“对于居处,知道自己的目标,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诗·大雅·文王》说:“肃穆泰和的周文王,啊,持续的光明磊落,一切都谨慎地归于善的境界。”作为一国之君,目标应是爱人亲民;作为臣子,目标应是兢兢业业;作为儿子,目标应是孝亲;作为父亲,目标应是慈爱;与他人交往,目标应是诚信。


《诗·卫风·淇澳》说:“看那弯弯曲曲的淇水岸边,绿竹繁茂。有文化修养的君子,如同切牛角、象牙而后仔细磋去毛刺使之光滑,如同雕琢美玉而后磨光使之润泽,非常地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真是严谨坚毅啊!有高大的形象,又有好的名声。有文化修养的君子,永远不可以忘怀。”


如同切牛角、象牙而后仔细磋去毛刺使之光滑,讲的是治学;如同雕琢美玉而后磨光使之润泽,讲的是修身;严谨坚毅,讲的是临渊履薄式的不懈的谨慎戒惧;高大的形象,好的名声,讲的是威严的仪表;有文化修养的君子,永远不可以忘怀,讲的是宏大的道德,最善美的境界,人民永远不能忘怀。


《诗·周颂·烈文》说:“呜呼!不忘前代圣贤君主至善化民。”管理者重用贤人而使亲疏远近各得其所,劳动者各得其乐、各得其利,这就是不忘前圣先贤的至善好处。



评 析


畿(音基,jī),国都郊区。缗(音民,mín)蛮,《诗经》作绵蛮,鸟叫声。止,居,目标,落脚点。穆穆,肃穆庄严。於(音呜,wū),叹词。缉,不断,持续。熙,光明磊落。敬,谨慎。淇,淇水。澳(音玉,yù),山水弯曲的地方,此指淇水弯曲的岸边。斐,文采、修养。瑟,谨慎。僴(音献,xiàn),坚毅。赫,盛大。喧,此指传扬着好名声。諠,《诗经》作谖,忘。道,讲。恂栗(音旬立,xún lì),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於戏(音呜呼,wū hū),前王不忘,不忘前圣先贤的至善境界。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此节推明止字尤详。《易》曰:‘艮,止也。’止其所也。何谓所?至善之谓也。不得其所而妄止焉,其弊可胜言哉!首章但云‘知止’,于此又发知其所止之义。词旨警策,读之令人悚然。所以开悟后学者深矣。”此章归宿在于“止于至善”,对后世好的影响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小人各得其所,各得其所安,各依名分尽其心力而得其所利所乐。这是“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最高善境,最高追求。


此结论是通过作者引用五篇诗与孔子的话,论证后得出来的。引用第一篇《诗·商颂·玄鸟》,是要说明普通人民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京郊作为好的居住地。引用第二篇《诗·小雅·缗蛮》,是要说明鸟鸣叫着飞来飞去,选择山角茂林作为好的栖息地。引用孔子话,集前二诗所论,指出选择居住地,难道人还不如鸟吗?言外之意,当然应比鸟强。以上合在一起只是此章的起兴部分。引用第三篇《诗·大雅·文王》是要说明,君子所止,不只是住在哪里了,而是止于何种境界,最高追求目标是什么。而周文王的追求与境界光明磊落,一切归于善。


作者接此而论,做国君的应像周文王一样爱人亲民,做臣子、做儿子、做父亲都应达到分内的最高境界,即敬、孝、慈。人与人交往,必须做到诚信。这就是各类各级人等所应止的境界。引第四篇《诗·卫风·淇澳》,是要说明有文化修养的君子,像淇澳绿竹繁蔚节劲,像切磋象牙犀角一样仔细认真,像雕琢美玉一样精益求精,严谨坚毅,有高大的形象,有美好的名声。有文化修养的君子,总不可忘记啊!


作者接论,阐发了这首诗的内涵:“如切如磋”,讲如何治学、做学问;“如琢如磨”,讲如何自我修养;“瑟兮僴兮”,就是严谨坚毅;“赫兮喧兮”,就是有高大的仪表与美好的名声;“终不可諠兮”,就是讲盛德达到至善的程度,人民总不会忘记。


引第五篇《诗·周颂·烈文》,是进一步强调前圣先贤的至善化民的丰功伟业绝不能忘。随之得出结论,不忘的好处在于管理者重用贤人,使亲疏、远近、大人小人各得其所、各行其事,各得其应得的待遇,社会自然熙熙而乐。


此章就文笔讲,也是很了不起的,借助了《诗经》的赋、比、兴写作笔法,对所要论述的问题与所要得出的结论,极具针对性地选用了五首诗的要点:“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是赋,以此说明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是居止何境的问题。“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是比,比喻,说明鸟尚且选善处为栖息地,何况人呢?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是赋,说明各类人等皆有所至善之止。“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是兴,比兴,引出道德君子的盛德伟貌以至至善的境界,令后世永不忘怀。此章末尾引“於戏!前王不忘”是赋,用以引出此章的结论,即不忘前王的功德善境有诸多好处,所以不能忘。仔细斟酌、玩味,此章写得非常之妙。


其实,此章内涵是孔子思想的理论体现,即仁善之君治国化民“必也正名乎!”君子、小人各得其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型),小人怀惠。”即君子追求的是道德关怀,小人追求的耕地奉上;君子的奋斗目标是楷模影响,小人的奋斗目标是感恩效劳。诚能如此,君子、小人各得其所,都“止于至善”了。而这种社会形势是君子、小人都不忘前圣先贤至善盛德而形成的。这样美好的社会是孔子、孟子等先哲大儒为之奋斗一生而未果的,但作为一种奋斗目标,一直鼓舞、激励中华民族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