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寒遇腊八,健健康康好过年 | 正安

 陈许陈许朵朵赞 2017-01-05




小寒

2017-01-05  腊月初八

丙申年 【猴年】辛丑月 壬辰日


元旦刚过,不知不觉又到了小寒节气了。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




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为过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





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所以,虽然小寒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是《黄帝内经》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冬季时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所以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


小寒着衣应以保暖为第一要务。尤其是头颈、背、手脚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因为头颈部接近心脏,血流量大,向外发散热量多。在应对严寒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实而忽视了头部的防寒,甚至把帽子视为无足轻重的东西。


其实,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在寒冷的条件下,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就会迅速从头部散去。这种热散失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此外,腰背部保暖也不能轻视。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而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要穿件棉或毛背心,可以保护肾阳。腰背部温暖有利于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强健肾脏功能。



手、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表面脂肪很薄,是皮温最低的部位,其中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足部可以反应内脏的病症。反过来,保护好足部又能增加内脏的功能。由于足部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表面脂肪很薄,接触地面的时间最长,因此最易受寒邪的侵袭,而足部受寒会直接影响内脏,可导致胃脘痛、腹泻、行经腹痛、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


所以,不要认为足部保暖是局部保暖,实际上,足部保暖是身体整体抗寒防病的一种保护。


对付脚凉,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前用热水泡脚15~30分钟,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人体血液循环,防御各种毒素对人体的侵害。然后用力揉搓足心。


自古就有“要长寿、头凉脚热八分饱”之说,所以晚上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弄上一盆热水,边泡脚边看电视。这样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预防疾病。



很多人认为衣服穿得越厚越暖和,其实这是个误区。因为衣服的保暖性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衣服与身体紧贴,空气层厚度为零,则保暖性最低。


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逐渐增大。但是,当空气层厚度超过15mm时,空气对流增大,热量散发也增多,保暖性反而下降。


况且,穿得过厚,行动不便,也会妨碍身体的新陈代谢。小寒着衣应选用分量轻、膨松、保暖性强的羊毛、丝棉、羽绒等制品。


进入小寒节气,也已进入数九寒天,饮食上要以“补”为主。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明冬季进补的重要性。小寒时节是中药房最忙的时候,入冬时熬制的膏方吃得差不多了,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小寒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中医认为,肾被是“命门”,是 “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寒节气补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原动力,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中医上有四季“春应肝,夏应心,长夏应脾,秋应肺,冬应肾”的原则,所以冬季最应养肾,而且也是养肾的最好时机。


此时节的饮食应减咸增苦,苦味食物可助心阳,减少过亢的肾水,起到养肾的功效。尤其要注意不要过食咸味。夏季如果盐分摄入过多,人体可以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但冬季人体出汗较少,盐分如果增加就会累积在体内无法排出,这对于血压血脂过多的人来说是个“大忌”。


另外咽炎的诱发因素多是炎、热、燥,秋冬人体抵抗力弱,更容易反复发病。如果饭菜中含盐量太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各种细菌在上呼吸道存活;高盐饮食还可能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各种细菌、病毒乘机而入,诱发咽炎。炒货如瓜子、花生之类也要少吃,这些食物又咸又干,同样是咽喉的大敌。



小寒时节的晚餐最好喝一碗热汤。此时正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在饮食方面宜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等黑色五行属金的食材可调理肾脏。而凉拌木耳、凉拌芝麻菠菜、木耳红枣汤,木耳炖乌鸡,黑芝麻汤圆、百合芝麻猪心汤,黑豆炖猪骨,黑豆莲藕鸡汤,黑米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羊肉是小寒节气温补的首选食物。《本草经集注》曰:羊肉入脾、胃、肾经,其性味甘热,可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益气养血,主脾胃虚寒、食少反胃、泻痢、肾阳不足、气血亏虚、虚劳羸瘦、腰膝酸软、阳痿、寒疝、产后虚羸少气、缺乳等。


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而且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等虚证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


除了多吃羊肉以外,还可多食用党参、黄芪、何首乌、当归等补气补血、滋补肝肾的药膳。



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一款补肾的经典药膳,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 30g,生姜 30g,羊肉 500g  组成。


做法是:将当归、生姜清水洗净顺切大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备用。砂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姜片,在武火(大火)上烧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小火)炖 1.5h 至羊肉熟烂为止。取出当归、姜片,喝汤食肉。可温中、补血、散寒。





小寒节气补肾还应注意时间。中医认为,中医养生不仅有季节区别,而且还有时辰区别。酉时,即下午5时至7时是肾经当令,此时补肾可达到较佳效果。因此,食用羊肉或其他药膳若选在晚餐时间,应能起到最佳的补肾效果。


叩齿也有很好的养肾效果。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落”。尤其是冬天坚持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


古人认为“百物养生,莫先口齿”。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保护消化道的重要任务。古代养生家对护齿很重视,总结出许多有关固齿保健的方法。


其中,“叩齿”和“咽唾液”是其中重要的两项。《修齿要旨》就主张:要长寿,“每晨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人体骨骼的一部分,牙齿松动,与肾气虚衰及气血不足有关。常叩牙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从而增强机体的健康。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叩齿能对牙周组织进行生理性刺激,可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兴奋牙神经和牙髓细胞,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齿变得坚硬稳固,整齐洁白。叩齿咽唾的养生方法,不独小寒时节,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其功效则贵在持之以恒。


小寒正是一年最冷时,也是生机潜伏、万物收藏之时。在房事方面,人也应顺应自然之规律,以“藏”为主。《黄帝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小寒时气候非常寒冷,人体需要许多能量来御寒,而性生活会消耗很多能量,不利于养肾防寒。因此,小寒时应减少房事次数,以养肾精。另外,在进行性生活时切记勿受寒。



中医保健按摩法中,很值得重视的就是按摩涌泉穴。甚至有正确按摩涌泉穴能够包治百病的说法。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涌泉穴可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按摩能使人精力充沛。


中医认为肾在人体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包含多种功能的脏器,《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让人肾精充足、精力充沛,而且百病不生。



我国清代第一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就专门讲了擦涌泉的方法:每晚睡觉之前,用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用力摩擦足心。


如果能坚持的话,可以擦上千下,没耐心的擦几百下也可以,到感觉脚心发热为止。这样两脚都擦热之后,将脚趾微微转动几下,再把两脚互相摩擦几十下。


每晚做一次,可以达到巩固精气,通汇气血的作用。长期坚持,能有“康健延寿”的功效。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