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文章中看到,引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形容夫妻恩爱,白头到老;或者用于情人间的山盟海誓。其实原诗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本意并不是指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之于《诗经》中的《击鼓》一诗。全诗是这样的: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确实很难懂,好在这篇博文目的不是给这首诗作训诂。所以我找来了一篇很好的白话韵译,借助它了解一下全诗的大意与脉络,特别是证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确不是指夫妻恩爱,白头到老,也不是男女情侣间的海誓山盟。
现在把这首韵译附录于下:
战鼓擂得镗镗作响,战士踊跃操练刀枪;
国都、漕邑筑城墙,独我从军奔(bèn)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陈与宋(陈国、宋国);
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
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
哪里寻它哪里找?荒野林下卧芳草。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
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
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huán)……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先写了战士们跟随孙孑仲将军平定了南方的陈国和宋国,但由于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战士们还是久久不能还乡。长期的军旅生活使袍泽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战士们纷纷执手相约,白首偕老。诗的最后战士们终于离散,而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从而发出了强烈的悲叹之声。
整首诗感情深挚动人,叙事脉络分明。特别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既平凡又真诚的诺言,二千四百多年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颤抖的心弦!
最后要说明两点: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原诗中的本意的确是战士之间的一种诺言。但是由于它的魅力,现代人们已经把它普遍运用在表示永恒的爱情或对爱情的承诺。对于这一变化,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我写这篇博文的目的,只是想把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正本清源一下而已。
(2)关于此诗中有些词语的解释,历来争论很多很多。本文是采用最早解读《诗经》的《毛诗》与《郑笺》的说法。特此说明一下。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