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拳拾遗:力从地起,论脚与地面的相处之道

 dawei297 2017-01-05

宋氏家传太极功《十六关要论》:“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上来便讲足、腿、膝三关。不过可惜,第一个字“”便引起了多种解读。对字面意思的争论在于力(或劲)到底是“蹬”,还是“踩”?吴图南前辈的弟子于志钧先生认为中“蹬之于足”中“蹬”应该为“踩”。其理论是:“蹬之向上,踩之向下;一漂浮,一沉固。”太极拳讲求松沉,所以“踩”应该更恰当。

杨拳王志远前辈曾经注解过《十六关要论》,其相关注解摘录如下:

蹬之于足——其根在脚,脚踏实地,足跴五行(或足跐五行),劲起足根之谓也,非仅止起脚蹬而外击也。“跴”与“跐”均为踩字之古异写,故蹬之义在此主要为“跴”“跐”即踩也,踏也。

日常生活中,脚蹬地,地面给咱们蹬地方向相反大小一致的反作用力,这是行走与奔跑力量的来源;脚踩地,通常的作用是按压地面,可能会伴随着脚左右摩擦转动,以化解地面的反作用力。“蹬”,为了获取向上或向前的作用力;“踩”,为了向下施加力,并化解地面向上的与先前的作用力。

内家拳拾遗:力从地起,论脚与地面的相处之道

太极拳:金鸡独立

“蹬”与“踩”之争,一部分人认为不“蹬”就没力上来;另外一部分认为“蹬”会使人脚底浮起,易断劲,故应“踩”。通常认知中,“蹬”是外发之力,“踩”是下沉之力。再往里面分析一层:“蹬”,主动压迫地面,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踩”,主动压迫地面,化解地面的反作用力。再一个角度:“蹬”,想要获取哪个方向的力,就对地面施加相反方向的力;“踩”,想要踩向哪个方向,就需要螺旋施加那个方向的力。“踩”不施加螺旋力,会变成“蹬”的效果。

“蹬”与“踩”之争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内家拳的学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学的是以内带外,用时依然是以内带外。对于初学者,身体还未转化为内家知感系统,所以外形动作上咱们要求:以下带上,这是个方便法门。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只要是以外逼内的,以上压下的都是不对的。总之一句话,不是上面挤压多少,就能获取多少力普通知感体系,而是下面打开多少深入多少,就能接纳多少力的内家知感体系。与地面的相处应是:不挤不压,松弹有序

初学站桩或者基本功招式,自己没有给地面施加任何压力,脚底板也一直在对抗地面的作用力。假如此时有人在自己肩膀上按压一下,脚底甚至会弹起来。老师一直要求放松,让劲沉下去。但是劲沉到脚底,又弹起来,这样不断往复,最终搞不清楚是沉了还是浮了。对于脚底的要求《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作者陈鑫前辈有这样的论述:“运动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在地上。

内家拳拾遗:力从地起,论脚与地面的相处之道

脚部穴位图

穴位名大家可能会挺陌生,看看上图中的穴位对应部位,就应该明白陈拳中的要求所指:脚后跟踏地,脚趾头部位也需要实实在在的踏地。简单来说就是脚后跟以及脚趾前端与地面贴合,继而造成脚掌四周边缘贴地,脚掌中心略有空隙的状态(参看前篇《内家拳拾遗:落马为拳,五指抓地?》)。大家通常在练拳中遇到的对抗脚底作用力的感受,其问题往往出在脚掌四周与地面不贴合,造成脚掌单侧受力所致。

脚底功夫训练主要靠步法与站桩,推荐三体式、趟泥步、猫步。

内家拳拾遗:力从地起,论脚与地面的相处之道

三体式

力从地起,脚底是第一关,“蹬”一下地,获得一次力的方式是低效的,通过站桩与步法的训练,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与地面之间的作用力连绵不断,与人过招要粘黏连随,与地面之间的力也需要能保持粘连,能达到这一点。各门各派都有个“听劲”的功夫,听劲首先要听明白自己的劲,想要听明白自己的劲,首当其冲要“听”得清楚来自地面的力,这样才能明白劲松往何处?劲从何处取?

“传承传统武术,传播侠义精神。”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 xiakexueyuan

郑重声明:我希望大家更安全,具备防范危险的能力。未来会增加许多动作教程,但是所有的训练方法与建议都存在危险性,按照其训练的人需要把握尺度带好护具,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自己解决。我会提供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议,但不承担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