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的极致 ——《逍遥游》试讲(一)

 为什么73 2017-01-06

知的极致

——《逍遥游》试讲(一)

 

述者芃澜

 

 

讲《庄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述者来说,更好的方式,就是原文转述。可他们一定要让我讲,那么就试着讲一讲。这时,便会发现,无论对于讲者(庄子称为言者),还是听者,最大的障碍不是别的,而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干脆来说,就是我们自身的语言。它不足以帮助我们去传递,从《庄子》中所感受到的,或者我们感受到的思想。但你无论如何让我讲,那么我就学学庄子,姑妄讲讲,你也姑妄听听。谁若当真,谁就输了。

 

姑妄讲的方式是直接告诉你。而不曲折证明,证明是听者的事,不是讲者的事。这是庄子选择的表述方式,也是我此时,不得不选用的方式,没有更好的了。

所以我直接告诉你:


一、《庄子》内七篇讲的不过是“知”

 

    大抵我们很少细思我们的认识(知)是怎么形成的这件事。

    可是这的确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古人把它叫。对于的探讨是构成古代(先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说明留着以后有时间,慢慢来说。)

 

    《庄子》内七篇主要谈论的是的问题。但庄子讲理的方式很有趣,他反对运用概念和推理的方式,而是主张用直接感知的方式的来探讨这个话题。

 

    其实,这是非常智慧的,为什么?

我们读完内七篇就知道了。或者讲完了,也许可以再回头来说说这件事,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要讲讲《庄子》这件事,我们暂且放弃,这个话题。只是这样明白的告诉您,

《庄子》内七篇讲的不过是“知”。

 

 

二、《逍遥游》上篇:你可怜的知——论知的有限性

 

      《逍遥游》究竟在说什么?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所有的答案都无法否认,庄子所描绘的大鱼飞往南冥这件事,是超越人们的认知的。

       一条巨大的鱼,变成巨大的鸟,然后飞行,从北冥到南冥。

       冥,縱造字上,就可以看到是从日,从六。六是阴数,卦象有六爻,便是一个轮回。我们不是说六道轮回吗?冥是幽冥,是生命结束后的另一个世界,当然也是生命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所以本身便在人的生命经验之外,也在人类认知之外,即未知。

       北冥到南冥,实际上就是从一个未知到另一个未知。而这条鱼、这只鸟也都巨大到超越了人们的一般认知(常识)。

 

       庄子一开口便讲了这个超出人们常识的事,那么这个事是真是假?

       庄子没有评述,而是举了《齐谐》的书来证其事。

那意思是书里都说了还不是真的吗?

那么我们忍不住要问:书里说了的,真的吗?事实上,人们的很多就来源于书,人也很容易把书里说的认为是所谓真的。我们不是常常这样来证明自己的知的确实吗?引述某某书里所讲的。

       我们紧接着要问:书有可信和不可信吗?

       当然有可信的书,也有不可信的书。

       但是,不可信的书里说的,便一定不可信吗?

       比如《齐谐》。这个书是真的吗?称为的便是荒诞的吗?

       庄子的方法是不评述。 他只是照直这么讲了那样超出人们认知的话,而且举了《齐谐》再讲了一次。

这样的说明方式,只不过在不断挑战我们的所谓的底线。在我们还没有能够完全想明白的时候,我们已经听到了,也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有一条鱼,生活在未知的北冥,大到超乎人们的想象,然后变化为鸟,也大得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它起而飞行,击水三千里,然后冲上九万里的云霄,飞往未知的南溟。

        这本身都超越了我们常识。

今天有一些主义的主张者,最喜欢拿常识来说事,拿常识来反对未知。不是吗?

 但是,超越常识,超越认知,便不存在吗?便不可能吗?

        庄子告诉我们,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的超越我们常识,超越我们认知的话(不确定的存在),才具有使我们省察到自身认识(我们每一个人的知)的边界的力量。也从而才会观察到,原来我们的是有限的。

 

 

    三、眼见未必为实

       对于知的边界,除了借助超越常识的没边的话,(在后文庄子还借用肩吾的嘴巴,说这些话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大有径庭,不近人情,令人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来挑战之外,让我们直观地察觉之外,还可以借助推演来理解。

      于是,庄子有了下面的铺陈。

      知与视觉观察角度有着的密切的关系。

      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看我们所熟悉的大地,由于视角的变化,就如同我们从地面仰望苍穹,所看到的不过是万物相吹以息。于是野马与尘埃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改变自己的观察的角度,我们习以为常的被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是一种合理地推理下的。

       随着视野地不断拉远,万物终将丧失了本身的大小。

       观察————与时空有着特殊的关联,当时空足够寥阔,则知将超越极限,这就是所谓至知之境,是一种站在地面看苍穹的体验,一片莽苍苍,万物没有了大小,也没有了分别。

        于是我们可觉察:

        我们的是属于所谓意识层面的。

        万物是我们存在的外部世界。

        但万物,需要被我们认识。

        而我们对于万物的知,也同样是有限的。

        眼见未必为实。

        我们眼见的,只是物的某一面,而非全部。

        因为我们所谓的眼见,在不同条件下的所见却可能大相径庭。

 

 

四、知的能力

       人当然具备知的能力,这是一切知的可能的前提。但能力有大有小,不同能力下的知是不一样的。

        鲲鹏能够获得超出我们一般经验的至知,是因为它具备有超越极限的力量。

        如何知道这一点?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比如:坳堂杯水。

        坳堂杯水,则芥为舟,杯则胶。

        鲲鹏能上飞九万里,是因为其积风也厚。

        小小虫儿——知了和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对于飞翔的经验,不过是自己竭力所达到的极限罢了。用自己的实践去检验真理,并嘲笑自己实践达不到的境界都是虚假的,这不正是问题的所在吗?所以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连晦朔都没有见过的朝菌,又怎么能够了解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的世界,而冥灵却永远无法知道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一年。人类标榜的生命极致是彭祖的长寿,即便是彭祖的长寿,又能积累多丰富的经验呢?因此,能力的有限,也正是人类知的有限的前提。这是人类知的可悲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