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工艺 | 乡土一绝-扑灰年画

 月是故乡明548 2017-01-06


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独特画种



扑灰年画是一个独特的画种,其风格粗犷,古朴典雅,造型稚拙,技法独特,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扑灰年画是在写意国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后来在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扑灰起稿,继以手绘,半印半画的年画。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扑灰年画多以仕女、胖娃、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卉为题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特色工艺



扑灰年画的制作,是在打好腹稿以后,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


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创始人是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


清末鼎盛时期,作画能手蜂起,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


扑灰“红货”,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今天,扑灰年画的作品日见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来的都特别珍贵。


母子图


双美图


母子夺魁


五子献寿


黄鹤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