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16裹束17-血的作用3

 田牧 2017-01-06

317裹束17:血的作用3

四、其他用笔动作对墨色的影响
  我已经讲了两种基本墨色,画有中线和边界双钩。我也介绍了老一辈对这两种线条的称呼,绵里针和乌丝栏。那么除了这两种,有没有第三种墨色呢?还有,今天介绍其他用笔动作对墨色的影响。
  4.1半深半淡
  书法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黑色。其实不是这样,它的墨色是跟着用笔不断变化的。

  换面对黑色有很大的影响。你看,比如说这个毛笔这么写过来,写一横。开始写的时候,A面都是墨,所以你写过来,墨色一定很浓,很黑。你越往下写,A面的墨一点一点少了,那么写到后来,颜色就会淡,甚至出现沙笔呀、燥锋呀那种情况,颜色就会淡。那么你想,如果我们写过来,写到一半,换了一个面,如C面。A面已用过,墨少;C面没用过,墨多,颜色就深。A面写过来,一点点淡;换成C面,又深了。对不对?

  还有一种情况,不是换一个面,而是换半个面(B面)。B面没用过,有墨,颜色比较深;A面用过了,墨少,就会比较淡。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必然是一半深一半淡。
 
  我来举一个例子,这是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晓”字。你看这个字,线条似乎就是黑的。但我放大一点,就看这最后一笔。最后一笔是外略势,行笔路线是862三个面转换。先写竖笔,用八号面,你看这一段黑色是深的。然后转到六号面,写一横,这时候墨色不同了,一半深一半淡。这既不是画有中线,也不是两边双钩。最后转到二号面,写这一钩,这一钩墨色也奇怪,左边深右边淡。这是怎么回事?你能写出一半深、一半淡的线条来吗?
  清代曾国藩在给他弟弟的家书(见《求阙斋书沦精华录》)中提出了“三股绳”原理:“一曰换笔,古人每笔中间必有一换,如绳索然。第一股在上,一换则第二股在上,再换则第三股在上也。”这里讲的绳,应该是以前的麻绳,通常用三股绞起来的,所以曾国藩用绳比喻。这“三股绳”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前人搓麻绳,我这儿没有麻,搓不起来,就拿这一个三脚架来做一个比方。那么三股,把它搓起来或者说扭起来,那就成了一个绳子。当你转动的时候,现在A股在上,转过来B股在上,再转过来C股在上。转来转去,在上面的那一股是轮流出现的。曾国藩就用这一个麻绳来比喻毛笔的笔锋。
  下面讲讲书法中“三股绳”的基本原理。你未必要找一根绳子,可以用手来模拟。第一种情况是中指在上,下面是两股(食指和环指)是贴着纸面的。

  当手腕转动,向左边的时候,环指在上,食指和中指在下,贴近纸面。这是“三股绳”的第二种情况。

  当手腕向右转动,就反过来了,食指在上,环指和中指在下,贴近纸面。这是“三股绳”的第三种情况。
  当我们书写时,手腕转动,那么这个三股绳,三种情况,就会轮流出现。现在我们写一个外略势,外略势它是862,三个行笔方向,用三个面写成的。那我们现在是用三股绳的原理来写这个外略势。你看怎么写呢?
  首先写八一竖写一来,好,开始换面写六号方向。这时因为换了面,是中指在上,食指和环指在下。写到这儿,开始写钩,又要换面了,走二号方向,这样推出去,变成食指在上,环指和中指在下。号方向,因为它是一竖,我们手向左侧,环指在上,其它两股在下。

  这个外略势,正好是三股绳转来转去,三种情况的轮流。再示范一遍,写外略势,开始我们手向左,环指在上,其墨没用;食指和中指在上,写在纸上时其墨色一样。但转到写横时,中指在上,食指墨淡,环指墨深,形成半边深半边淡。当再转过来写钩时,食指在上,中指另一边深,环指还是这边,是淡的,所以一半深一半淡。懂了“三股绳”的道理,看墨色就容易了。

  你看“晓”字这一撇,后半段的墨色也是半浓半淡的。一开始写墨色是平均的,这表示两股在纸面上运行。写到后半段手腕越来越向左侧,翻了一股起来,所以线条两边墨色深浅就明显了。从墨色变化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撇作者的手腕是一路左侧,直到最后踆锋写趯,手腕才回过来。
  4.2加深墨色
  如果你用笔很快,譬如说我们写一横,写完以后,你把纸张过来看,这个墨完全没有进入纸张。也就是说,刚才那个写一横的墨,只是在纸张的表面上。
 
  那么有什么办法写深一点呢?很简单,就是写慢一点,顶得重一点。这么写完翻过来看,墨就入纸了。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屋漏痕”。你手左右来回摇动,使墨比较快地渗流下去,透过纸背,颜色很深。
 
  就算写草书,也不要太快。传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这样说:“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通常都以为写草书必然行笔快,其实不是这样。早在汉末张芝已经说过,“匆匆不暇草书”。这篇文章提出两点:一是草书要吸取其他书体的多种趣味,二是怕墨不入纸,写得太急,一滑而过。
  清代徐用锡《字学札记》说:“笔墨俱要入纸,是书家要义。锋正则笔直入,运迟则墨沁入。”正锋直下,这是锥划沙,力量大。“运迟”,这是速度慢,有利墨入纸。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个限度,太慢就洇化了。
  4.3停留的墨痕
  如驻锋。驻锋就是一个小停顿,也可以说是行笔慢了。前堂课我做双钩示范,你看当我行笔停一下,颜色就会深一点,好像有一个节。或者速度变慢,颜色也会和快刷不同。
  
  明代程南云写的这个“遗”字,“贝”中间箭头所指的两横,明显有停顿。所以墨色有节,反映出速度的变化。至于弧线,行笔非常小心,中间减慢速度和驻锋就更多了。从墨色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4.4来回的墨色

  手腕一左一右,称之为一个来回。如果在某一点上来回,那这里就等于写了两次,墨色自然就深一点。如蚕头两次起笔,顿笔收尾,以及踆锋趯出,这些动作做了以后,这一块地方的墨色会深过中间行笔。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说:“思翁言坡公所书《赤壁赋》全用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以传。”思翁就是董其昌,坡公是苏东坡。董其昌说苏东坡写《赤壁赋》用正锋,未必如此。苏东坡用笔侧锋多。但说“每波画尽处处,隐隐有聚墨”,这是收笔动作引起的,在墨迹上可以看到。如果刻在石上,墨色变化就没有了。


  4.5添加动作对墨色的影响

  为什么说我们说书法线条不能改?因为写完一笔以后,你再加一笔,墨色是不同的。盖上去的那一笔墨色,并不能和前一笔融合。你看这个“遗”字,两笔相迭的地方痕迹很明显。写篆书这是必要的,没有问题。我只是拿这个例子告诉你,两笔相迭是有痕迹的。只有生纸,墨迹还是湿的情况下,添一笔还可融合;稍微等一下就不行了,痕迹很明显,在阳光下更是显著。所以书法不能添添改改,修修补补。谢谢。
  本节要点:
  线条两边半浓半淡,是换面动作引起的。
  锥划沙、印印泥和屋漏痕可以加深墨色。
  驻锋停留,手腕来回,墨色都会改变。
  复习思考:
  试用三股绳原理,写烈火势。
  曾国藩说了“三股绳”,又说“四方笔”:“笔尖之著纸者,仅少许耳。此少许者,吾当作四方铁笔用,起处东方在左,西方向右,一换则东方向右矣。笔尖无所谓方也,我心中常觉其方,一换而东,再换而此,三换而西,则笔尖四面有锋,不仅一面相向矣。”你懂不懂他的意思?注意古代地图:左东右西,上南下北。(两层意思:①“少许”者,笔画有骨有肉为佳。②“四方铁笔”者,实指“换面”写法,“四面出锋”是也,实际上“八面出锋”之说更细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