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 | 常维范 选自《哈达山口述文化》 哈达山历经几万万年的风雨,其南坡被多年的洪水冲出十几道山川,当地人们根据每道山川的地形地貌和自古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为每道山川冠以不同韵味、不同含义、既风趣又比较贴切的名称。例如:杧牛劐隆、老虎洞、棺材沟、葡萄沟等等。 如今所要讲的是位于哈达山正南的杠房沟。 杠房沟,顾名思义,在此沟里有座杠子房。不过这个杠子房不是两个人抬杠比智慧的杠子房,而是储存为抬逝世之人的棺材而准备的杠子和绳索的房屋。 提到抬棺材所用的杠子,就要涉及满汉两族人所用的不同形式的棺木。 汉族人在当地被称为“老民人”,所用的棺材称为民裁棺材。民裁棺材是一个整体的,即左右两块帮,上下有天有底,前后各一个槐头的六块板棺材。比较富裕的人家为老人准备的棺材,所用板材都要厚一点,多数为一尺厚的天,半尺厚的底,三寸厚的帮。前后槐头的厚度要求并不严格。一口七尺多长、一米多高(一般讲的是:够不够六尺六,但天比底要长出一些,接近七尺),一尺多厚的天,半尺厚的底,三寸厚的帮的棺材再加上逝世者的体重,该有多么重啊,这就需要多人抬,那么所用的杠子就多。如果逝者生前没什么大病,年纪又不太大,是突然发病不可救治而故去,家人没有什么准备,无法寻找干木料,只好用现砍下来的木材做棺材。这样,湿的木材做的棺材会更加重,就需要更多的人来抬,需要杠子也会更多。 满族人被称为“大八旗人”,用的棺木被称为旗裁棺材。旗裁的棺材是上下套两体的,好像两个马槽扣在一起。上面比底部略窄,而中部突出略宽,大约要一米半高,长要七尺五寸,四个角是不露的,不像民裁棺材两帮的前头要比槐头长出一些。旗裁棺材前面上边有块蒙头脸,所用板材也不必太厚。但它的造型比汉族人的棺材大得多,所以也是比较重的。尽管如此,再重的棺材也是木头做的,充其量有十几个人也可以抬走了。情况不同所用的人数和杠子数就有所不同。比如,村子比较小,户数少,逝世者又是平常之人,抬棺材的人也就相对地少一些;而屯子比较大,户数多,逝世者人缘又好,家中名望又高,来捧场的人也就多。同时,多用人抬显得有排场,也风光。一般情况下可分为四杠八人台,八杠十六人抬,十六杠三十二人抬,据说最多用三十二个杠六十四人抬。 这么多杠子,一时半会儿是很难凑齐的,谁家也不可能攒那么多能够当作抬杠用的木头。后来村中主事之人便召集村民在哈达山前一道川的川口盖了个房子,专门储存抬棺材用的抬杠和绳索。这样,村中谁家有逝世之人的白事情时,便可随时到杠子房去取用。用完如数送回,如有损坏及时补齐。于是大家就把这座房子称之为“杠子房”,杠子房所在的山川便被称之为“杠房沟”。 杠房沟位于大哈达与小哈达分界处的正南方。是居于哈达山前十几道沟的中间位置。两侧山梁便称为杠房沟东梁子和杠房沟西梁子。 在杠房沟沟里头的西沟岔里,几十年前曾经有个狍子窖,一种说法是捕狍子的人挖掘的藏身的地窖;一种说法是用来捕狍子的陷阱。 从狍子窖向上直通小哈达山顶。从东沟岔翻过一道岭就是大哈达西坡,后苇子沟人每年五月节上大哈达一般都要经过杠房沟,一来比较近,二来沟内的路也比较好走。 如今,杠子房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杠房沟的名称却一直沿用到现在,并给后人留下一个饶有兴趣的故事。 通过了解杠房沟,也让我们了解了满汉两族不同的民族习俗。 (关荣范口述常维范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