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043回 | 水饮所致的眩晕?就那么几味药~

 医贵仁心 2017-01-07
 小编说:本周欲梳理下温阳化饮的名方一则,本方虽简,用得好可谓平中见奇,一定要跟上学哦~~
先来看三则头晕病例~

043回


案1
郭某,女,48岁。
患头晕一年多,每于饮食不适,或受风寒时即发作。头晕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缓,舌淡,苔白。
处方:
--赵明锐案《经方发挥》
 
案2
龚某,男,75岁。
患头晕年余,坐或立时,常有地震感,苦不堪言。脉迟,微见间歇,舌质淡,口不渴,饮食及二便正常。现代医学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处方:
--马光亚案《台北临床三十年》
 
案3

徐某,女,38岁。

自觉心下有气上冲于胸,胸闷、心悸,头目眩晕,不敢移动。脉:沉而弦,苔水滑。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处方:
--刘渡舟案《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

快想想~

上3案均为苓桂术甘汤。
案1:
辨证:脾胃阳虚,水湿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服用苓桂术甘汤2剂后头晕、烦满、恶心皆有好转。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4钱,服1月愈,以后未复发。 

案2:
茯苓13g,白术10g,桂枝6.5g,炙甘草6.5g,川天麻6.5g。服3剂病即痊愈。

案3:
苓桂术甘汤加泽泻20g,服用约十数剂而愈,后未复发。

按:
以上3则头晕病例,虽为西医不同疾病,从中医看均为中阳不足,水湿内停之症,眩晕心悸,或不喜饮、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脉缓,且“起则头眩”恰为原文主症,故均以本方获效。

苓桂术甘汤

小结

尤在泾云: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冲、头眩,入于经则身振振而动摇。......振振身瞤动,必有伏饮是也。

本方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之证而设,不论是伤寒吐、下之后,还是杂病痰饮内停,其致病之因,皆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

中阳虚,脾失运化,湿聚成饮;饮阻中焦,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心悸,胸满,或短气而咳。

治宜温阳健脾利湿以化饮。方中以茯苓为君,取其甘淡性平,健脾利湿、化饮。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温阳以化饮。苓、桂相伍,一利一湿,颇具温化渗利之效。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聚为饮,故以白术为佐,健脾燥湿,俾脾气健运,则湿邪去而不复聚。使以甘草,调药和中。

药仅4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热,利而不峻,实为治痰饮之和剂。此方服后,可小便增多,是饮从小便而去之征。

【方源记载】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中,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歌】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