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053回 | 那些肝胃不和导致的脾胃病~

 医贵仁心 2017-01-07
小编说:都知道肝与脾胃的关系密切,但是别只会用逍遥散啊~看看经方是怎么治的~

053回

案1
沈某某,男,48岁。
患慢性胃炎多年。其人体肥而多郁,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后胃痞,时呕酸苦,胸胁苦满。切其脉弦,视其舌苔白腻而厚。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案2
带毕业生实习时,某学生治一妇人,病心下痞而嗳气频作,断为痰气上逆,予旋覆代赭汤,服药不见效,因而请刘公为之诊治。
刘公全面地检查了患者,断定该生诊断无误,用方也对,但为何不效细审其方?
--刘渡舟《通俗伤寒论》


案1:
通过脉证分析,辨为肝郁胃湿,中焦气机受阻所致。
方用柴平煎:苍术10克,厚朴16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3克,党参6克,黄芩10克,柴胡12克,大枣5枚,此方服至7剂,则病减大半。
嘱其“少荤多素,遇事不怒”,继续服药,将息而瘳。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有立竿见影之效,方用平胃散和胃化湿,大黄黄连泻热消痞,二方合用,湿化热清则痞消病愈。某人患胃病,脘中痞闷,泛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舌红而苔白膩,脉濡数,多方治疗不愈特邀刘渡舟教授会诊,切脉视舌,辨为湿浊生热之证。乃用平胃散加黄连10克、大黄2克,服至7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
 按:
本案患者“多郁”、“时呕酸苦,胸胁苦满”、“脉弦”,为肝郁气滞、少阳枢机不利之小柴胡汤主证;“消化不良,食后胃痞”、“苔白膩而厚”为胃中湿邪为患。刘公辨为肝郁胃湿,中焦气机受阻所致。方用柴平煎,《医方考》: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健脾祛湿、理气和胃,是治脾虚有时、肝胃不和的一张良方

案2:
学生亦用旋覆代赭汤,但代赭石用了30克,生姜却只用3片。
刘公对这个学生说,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痰气盘踞中焦成痞,挟肝气上出于胃为嗳气,但方中不能重用生姜以散饮消痞,即不能奏克敌制胜之权;又重用代赭石重以镇逆,使药力直趋而下,不能挟旋覆花以理肝气之逆,也就是方药虽对证,但药用剂量不对,所以无效。

遂改生姜为15克、代赭石为6克,再服果然见效。

按:
刘公谓旋覆代赭汤是属胃虚挟饮、肝气上逆的心下痞证

原方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方中旋覆花宣气涤饮,代赭石降气镇逆,两药同用对胃气上逆、大便秘而暖气多者有疗效;人参以补正气,助生姜、半夏以蠲饮降浊,甘草、大枣以培土益气,诸药共奏补中降浊,涤饮镇逆之功。

适用于心下痞硬,胸胁逆满,呕吐咽干,痰粘如胶,嗳气不除,大便难,脉弦或滑者。学生辨证处方皆无不是,然其无效,刘公诲之“方药虽对证,但药用剂量不称,所以无效”。遂予调整生姜、代赭石用量,点石成金,“再服果然见效”。本再次注解“医之不传之秘,不在于药,而在于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