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腊三圣和中国三圣

 只摘不看 2017-01-07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孔子几乎是和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人,他是东方文明的奠基者,他以他的言行实践了一个学者对自我人格的完成和对理想社会的期盼。        孔子是东方人本主义的创始者。面对天下无道,礼坏乐崩,人的灵魂四处漂泊无以安顿的现实,他勇敢的担当其拯救人类和社会的重任,通过自己一生的不解追求确立了以往圣人格为标准,在现实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志于道,据于德,依仁,游于艺。”德成于心而显仁于性,面对惨淡的人生却不失其志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应对随时到来的困难和厄运,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的人生,求索的人生。孔子的不断自我完善的独立人格和对人的灵魂归宿的寻找过程,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特殊文化环境里的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圆满的心理生命历程,其楷模作用不可估量。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还百姓以礼,归天下以道”,让人心,社会回归到尧舜时代那种种自然自足的自然状态,“存天理,灭人欲”,人们在自然之道的运作下过着无私无欲的自然生活,这种田园牧歌般的理想社会一直是孔子的梦想。原因是天下的失道,人的教化的失位,使社会这辆马车越来越远的偏离它应有的轨道,于是更坚定了他誓志教育,用新的教化挽救人的灵魂,收拾破碎旧河山的决心。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通过仁爱的道德教化,弘扬人的优良品德,确立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为理想的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于是他私人办学,带领学生游说四方,接触社会现实,在对现实的感悟之中,提高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生命境界,为拯救社会寻找医治之方。他的“有教无类”公平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至今还被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延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哲学是早熟的哲学,他一出现就把人的终极价值投射到人自身而不是茫远的天空和来世的复活。因此,在孔子的哲学里没有神鬼的概念,他把对人的生命的归宿牢牢的存放在现实的修炼和奋斗中,具有强大的实用价值。而今天那些学者把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落伍的原因归咎于中国没有宗教的观点是很浅薄的,因为天国是不存在的。如果把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奉为神圣并为之穷尽一生是愚蠢的。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和孔子是两朵并蒂的奇葩共同绽放在肥沃的人的身存的沃土上,与孔子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相应成趣的是老子的无为而为的生命的智慧,它们构成了人的生命舞台上的两道亮丽的生命风景,并直接导引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可以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确定自己的生存模式。在老子看来生命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短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人不应该把自己的生命的有限能量无谓的耗散在不必要的功名利禄上,因为那一切都是空虚的,都是身外之物。真正属于人的生命自身的是自己的肉体存在,因此只有摆脱一切生命的喧嚣把自己投放在自然中去,于天地齐一,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们才能活得轻松自在。因为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的根本属性是自然之道,这个“道”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自然规律,它的特点是是其所是,自然而然。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使天,地,人共同处在一种混沌无欲状态中,这样才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于是,他激烈的批判了儒家的仁,义,礼,德等道德教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老子》三十八章)他认为:最高的礼义仁德就是无为而为,是一种自然,自觉的超越于现实困顿之上的生命本真,而各种人为的礼义道德都是对生命的附加,都不是真正的。于是他主张人和社会都应“绝圣弃智”“绝仁去义”“复归婴儿”,从而达到生命的本真。
       老子的思想源于他高屋建瓴的宇宙观,他是中国第一个站在地球上而仰望宇宙,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的思想家.,.站在渺小的地球上,遥望茫远无穷的星空,人如一个渺小的浮尘不足挂齿,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本真的永久存在就是自然,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构成一种不可克服的生存矛盾,自然之道的神秘莫测,对人来说永远是一个不可破解的谜。人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无能为力的,既不能破解它,也不能改造它,只能顺应自然之道去完成自己毫无疑义的一次生命旅程,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为而为。“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听命于命运的安排默默的承受生命之痛。别无他途。我们不知道老子由他的宇宙观而生发出来的对生命的感悟是否正确,但他确实给我们许多生命的启迪。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如果说孔子和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朵并蒂奇葩“一阴一阳之谓道”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独特风景,那么,再把墨子加上就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三驾马车,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如果说孔子之学是君子之学,老子之学是隐者之学,那么,墨子之学就是平民之学。儒、墨、道三家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墨家思想之所以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影响那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所以深得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道家思想虽然有避世之嫌,但它正好迎合了那些仕途坎坷的士大夫的劳顿厌世心态从而成为他们休憩灵魂的温床,仍然有它的生存空间。而那些从来不被重视的市井之学自然如覆盖在沙尘之下的黄金没有发光的机会。其实,墨子的思想闪烁着许多普通人的智慧的光芒。
        “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子>开篇就把为君进谏,为平民征得发言权摇旗呐喊,以使当权者听到自己的声音。因为“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都能为国出力,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只有“兼爱”才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然而弱小者的声音,毕竟不是黄钟大吕,不能引得当权者的正听,因此只能成为市井小人孤芳自赏的嬴弱的呻吟。然而,面对“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的道德败坏如江河日下的残酷现实,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目睹此情此情不能不忧心欲焚,呐喊的声音愈喊愈烈,然而当权者却听若罔闻。与孔子的“仁者,爱人”一样,墨子也把普世之爱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救世价值,因为他的思想更多的是流传在民间,能有更多的机会在百姓中推广。
        墨子著书15卷,大多是谈治国,用兵,做人之道,其中的几章的兼爱,非儒,天志,明鬼,贵义,非乐等都展示了墨子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具有较高的醒世价值。他对儒学的批评和对儒家所倡导的乐感文化的的非难,以及鬼神的理解,都体现了当时许多平民百姓的朴素,实在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多实用价值。今天我们去读它,仍然感觉到今天的社会仍有当年的影子并能给人以许多联想。他的语言虽然没有《论语》、《老子》那样简练,但那种不厌其烦的欲以让人接受的迫切心理可感可受。他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接近西方的逻辑思维,这对于改良当时中国人的整体概念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惜独尊儒术的官方文化,使它的思维方式没有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生根开花,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通过以上对“希腊三圣”和“中国三圣”的浮光掠影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类先师的思想诞生都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诞生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他们不仅是思想者,还是播种者,因此,他们都是给人类智慧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所不同的是“中国三圣”更多的把目光投射在地面,更多的关注人的现世的生存,因此,促成了中国人温文尔雅,敦厚自然的早熟的人格景象,而“西方三圣”在关注人的生存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天空,更多的关注自然和科学并重视人的智慧的开发,这也许就是西方自然科学优于东方科学的基础动因。其次,他们缜密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更早的训练了西方人的思辩能力,这就使得西方思辨哲学家层出不穷,而东方人的整体思维、板块思维更多的锁定了人的思维空间的,限制了人的思维向外拓展和发散。究其原因,除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这些在比较哲学工作者那里都有详尽的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