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的组成结构 (文献来源:李庆业《传统方剂手册》)

 岐黄文库zhqhwk 2017-01-07

   
    方剂是由主药、辅药、佐药、使药四部分构成的。前人称方剂的组成结构为“君、臣、佐、使”,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东垣又说:“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斋则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充分说明关于方剂组成结构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补充和完善的。“君、臣、佐、使”纯系借用封建政体名称,属社会科学名词,用以说明方剂组成药物之间的配伍主次关系,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其中君、臣二字含有“国无二君,臣不二主”之意,与方剂组成实情不符,故改为“主、辅、佐、使”,用自然科学名词正确概括方剂的组成结构。现将其含义分述如下:
    主药是针对疾病主证(主要证候)和主症(主要症状),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辅药是协助主药,以增强其治疗主证作用的药物。
    佐药其意义有三:①佐助药,即协助主、辅药以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制约或消除主、辅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于病重邪盛而出现拒药时,加入的与主药药性相反的从治药物,以达到相反而相成的目的。
    使药意义有二:①引经药,即在主药引经力量不足时,协助主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作用方向不一致的药物,使之更好地协同配合的药物。
    综上所述,在遣药组方选任主、辅、佐、使药物时,是根据其对病证治疗的主次作用以及药物药力大小、药量多少所决定的。每首方中主药是必不可少的,但辅、佐、使药是否齐备,当根据病情和药性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有的方剂中主药或辅药的功效较为广泛,本身就兼有佐、使药的作用,这时可以不设佐、使药。再有,对于某些药味繁多的大方,难以分清主、辅、佐、使时,也可按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分出主次部分。至于一首方中主、辅、佐、使药味的多少,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一般主药的药味较少,而药力和药量较大,辅、佐药的药味较多。兹举麻黄汤为例加以说明。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其中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证,属外感风寒表实证。头疼身痛和喘均为次要症状。其病机为风寒之邪伤人体表,因寒主收引,易伤阳气,使毛窍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肺气不得外达,宣降失常,故喘;卫气不得外达,经脉气血不畅,故头疼身痛;风寒在表,正盛邪实,故舌苔薄白,脉浮紧。表证当汗,寒邪当温,喘逆宜平,故法当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药麻黄辛温,归肺、膀胱经,辛以解表,温以散寒,宣肺以平喘,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药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辛温解表,温经通脉,通达营卫,助麻黄峻发其汗以祛邪。
    佐药  杏仁苦温,归肺、大肠经,助麻黄降气平喘,以治疗次要症状。
    使药甘草甘温,调和麻、桂峻烈发汗之性。因麻、桂、杏均入肺经,故不需再设引经药。
    通过对麻黄汤的分析,说明遣药组方时,必须谨守病机,分清证候主次,深明药性理论,细述主、辅、佐、使,才能组成一首对证的良方,从而取得卓著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