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杨家有关的人和事---李慈铭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1-08


   日前,杨世灿大哥,发来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记载的杨守敬:

《日记》:同治十三年七月十六日:“邓铁香来、杨惺吾(守敬,湖北宜昌人)来。92216198《日记》同治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午后送铁香行,并晤杨惺吾久谈至西洋时,散步篱落间而别。惺吾以早年所著《论语事实录》、《三毫考》相质,并赠所钩模汉《张表碑》、《王纯碑》、《戚伯著碑》、《陈德碑》,唐虞《永兴夫子庙堂碑》、欧阳《渤海醴泉宫铭》、《化度寺塔铭》、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四年残碑、《定武荣芑本兰亭》、《神龙半印本兰亭》、《王居士砖塔铭》各刻本。惺吾名守敬,湖北宜都人,壬戌举人,为舆地金石之学,书法极工,其《论语事实录》为问答之辞,其辨康成未尝见齐,论说甚有理。”92816258


    翻开学界文坛的掌故逸闻,翰墨珍藏,佛与这些名人对坐,纸墨如旧,神彩烂然。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讲述了他和杨守敬、邓承修等同时代的官员、藏书家及学者文人等社会群体
,或因互求互助,或因志趣相投,彼此间保持着书籍往来关系故事。

尽管杨守敬在科场连续失利,但七次去北京使他结识了不少名流学者,如潘存、邓承修、何如璋、李慈铭、龚橙(龚自珍子、段玉裁外孙)、袁昶、谭献廷等。“余亦以都中为人文渊薮,乐与赏奇析疑,为学问进步。” 在京师与文人学士的交往对杨守敬奠定学问基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来日本后,曾对日本友人说“弟生于偏乡,无良师友,二十三举孝廉同入京师得交当世贤豪。故于学稍知门径。”可见,在来日以前,由于和名流学者交往,杨守敬在金石学、考据学、目录学等方面已具备了良好的素养。这些素养对他以后在日本访书取得重大收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杨守敬学术年谱也记载,与山阴李慈铭、桐庐袁昶的交往。谭氏有著作《复堂类稿》 、李氏有《越缦堂日记》 、袁氏有著作数十种后汇入《渐西村舍丛刻》中。

 李慈铭等人也有所记述了清代及民国,以个人之力大量购回和刻本汉籍并且详加著录、考证、影摹者,无疑当以杨守敬为第一人。

    
   
李慈铭(18301894),字旡伯,号莼客、越缦,浙江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所著《越缦堂日记》是其积40年之力、铢积寸累而写成,举凡'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史事记录、风土民情'诸内容在《越缦堂日记》中均有详细记载,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   

    黎庶昌、杨守敬、李慈铭等考定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原本大部分散失。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黎庶昌出使日本,在东京看到了《玉篇》残卷共四卷,经,这些残卷是原本《玉篇》,称为《玉篇零卷》,连同以后陆续得到的共有五卷。后人也有的认为零卷可能是《玉篇》的唐代人写本。这些零卷的注文详细,引证较多,有顾野王的按语,内容比今本充实丰富。

   .同治初,杨守敬旅居北京.与李慈铭,陈乔森一起合作编辑《楷法溯源》


    时光荏苒,
170余年弹指一挥间,看到泛黄的《越缦堂日记》,回忆名流交往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灰暗的油灯下,杨守敬在研究舆地金石、书法。

是他们为中华国粹留下了宝贵财富,为中华文化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