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落实措施

 昵称15221501 2017-01-08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落实措施 

  

中国社科院吴伟教授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对历史学科素养作过如下鉴定:“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那么,学科能力就是依托,是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保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作过如下定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感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起到“读史明智”的作用。

《2014年高考考试大纲历史(课标版)》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实体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考察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发现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

讲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的、历史的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解决问题

 

 

 

因此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即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高考的要求就是考纲规定的考试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如何实现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公民素养的基础性学科要求,同时面向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呢?那就是针对性的落实考纲四大能力要求。

 

核心

素养

素养构成

具体要求

历史思维和感悟

发现问题

获取解读信息

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问题

调动运用知识

学科知识、基本原理、学术观点、迁移能力、知识联系、逻辑思维、知识整合

描述阐释事物

解决问题

论证探讨问题

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逻辑思维、整合观点、总结规律。

 

 

具体措施如下:

1、阅读能力。教材是第一手阅读材料,学生要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通过从阅读培养把握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尽可能多的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教学中坚定坚持多年来的做法,学案编写的重点是精选符合学习的材料,有目的的强化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学会阅读把握材料,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提炼材料观点的方法和习惯。不能提供情境材料的学案是不符合要求的。培养读书习惯。

2、学科知识。历史学科知识是能力要求的基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对历史知识的把握重在掌握历史基本线索、阶段特征;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实际教学中需要熟悉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识记重大的时间,重要的结论;构建知识框架。为知识的迁移、还原打好基础。培养记忆习惯。

3、基本原理。主要史学范式(史观):(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知道史料的分类(实物、文献、口述史料、图片影像资料等,以及第一手第二手史料的区分)。获取史料的途径(查阅、采访探访、实地考察考古)。影响史学观点的因素(研究中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史学研究客观性的原则(可靠史料、正确的观点、史论结合、多方史料的甄别)。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理论、经济决定政治等观点)。运用基本理论的习惯。

4、迁移能力。历史是一条长河,每朵浪花之间都有其紧密的联系。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通俗地讲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会自我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具体教学中学习对问题进行“变式”“类化”(有说建模)。“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 “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这也是我们材料训练的主要功能和手段。知识迁移的习惯。

5、逻辑思维、史论结合。从史实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明理论,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史论结合。理论和史实符合逻辑思维的习惯和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习惯。

6、整合观点、总结规律。学习历史最终需要从浩瀚的历史烟海中拨开云雾见青天,寻找对今天的借鉴。.通过对历史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这也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总结感悟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