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二章·留邪外感病(一)

 水木年华138 2017-01-08
  祛邪于外是所有外感疾病的治则,只有病邪祛除,才能彻底康复。初起失治、误治,闭门留寇,或生活调护失当,邪未能外祛,或祛邪未净,就会成为留邪外感。

    新感外邪,正气有外发抗邪之势,病邪有内犯传变之途,要防止留邪为患,一要顺应正气外发,二要扭转病邪内传,一般邪在表者辛散之,邪在里者引导之,在下者利之、泄之,在上者升发之、浮越之,令病邪有外出之路,而酸收、止涩、呆补、滋腻、寒凉等,失当则有阻碍正气外发,留恋病邪之弊,当审、当慎,以免闭塞病邪出路。

    病理和药理相对应,不讲四气之升降浮沉,不论五味之寒热温凉,发烧就是紫雪散或者石膏、黄芩,咳嗽就是甘草片或者罂粟壳、川贝母,咽痛就是清开灵或罗汉果、胖大海,有炎症就用清热解毒,有过敏就用乌梅、五味等,落入了对症治疗的俗套,背离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祛邪外出的临床原则,留邪为患成为了当今临床十分普遍的外感疾病。

    感冒咳嗽不疏风宣肺就用止咳之药,雾霾沉重不增强肺气宣发之因应调节反用酸敛之品,轻浅之邪,逐日深重,盘踞体内,正虚邪实,变生百病,成难治、不治之疾。伤风感冒等实为大病,治疗不当留邪为患,会成为许多疾病的祸根。病人不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没有生命理性,服药只求症状缓解,有是症就买是药,抗病毒、抗过敏不分表里邪正;医生不明“邪之所在,正气必趋”之理,不辨病邪入侵途径,不知正气抗邪之趋势,不论风寒风热,不辨暑湿燥热,是炎症统统苦寒沉降。对症用药,按“病”(西医的病)施治,正气不能趋邪,病邪内伏不出,留邪外感由是而生。如今病人治病迷信形态医学,以为输液消炎能够速愈,医生治病就看指标、影像,动辄抗生素、激素,见咳止咳,见烧退烧,只知道对症,不知道病机,把疾病现象当成治疗对象,因此留邪于内,传变五藏,损及气血,外邪未已,内邪又生,最终内外合邪,聚而有形,由急性轻浅之疾,变为慢性渐重之病。

    当前雾霾,为害缓慢,留着伤肺,尤当注意。最佳的防治方法,是维护/增强肺气宣发的因应调节,使从息道而入者,仍然从息道而出。雾霾等是毒浊进入息道,堆积成痰,伤害肺气的宣发肃降,日久入于肺络,侵袭血脉,不是形成瘀血阻滞,就是导致痰瘀互结,由无形之“证”传变为有形之疾。从本而论,平时维护正气,雾霾避其邪毒,为治未病之法。起居失度,饮食失节,正气先伤,因应调节不能应需而调,没有抗御雾霾之力,留着体内,形成留邪为患。若肺气因应雾霾而增强宣发之调节,留着郁积其中的雾霾之邪,就能通过咳、咯从息道排之外出,就不会留邪为患。雾霾之毒外排,多似团状痰浊,如果冻,如豆粒,其色或黑、或灰、或白,入水即沉,与吸入的雾霾之邪的多少、久暂有关。雾霾积痰外出,多在夜间,由下而上,渐积喉间,咳咯则使之外出,为肺气抗邪、霾毒外出之兆,是肺气宣发调节正常的表现。

    留邪外感多因正气抗邪失宜,病邪出路闭阻所致,原因很多,多为失治、误治和生活调护不当。因邪之所入的途径和传变的趋向不同,外邪留着病位不同,有留于所入之处者,如肺之息道、膀胱之水道、胃肠之谷道;有传变其它藏腑而留于其它藏腑者,或留于肝,或留于脾,或留于肾,或在胆,或在肠等。留邪所入之处者,病位较浅,出路易开,容易趋之外出;传变其它藏腑而留于其它藏腑者,病位较深,开邪出路较难,尤其久病入络,形成窠臼,药力难以发挥作用,病邪出路很难疏通。留邪外感的治疗,一般开初很容易见效,继续治疗就会发生反复,除根尤难,病人无信心,医生无定力,没有康复之望。治疗留邪外感需要有战略眼光,切不要贪图一时之效,丧失根治之机,病人更要有耐心、有信心,好好配合,切不要因一时之反复,而放弃根治希望。

    不辨营卫、不论寒热,伤风感冒不疏风宣肺解表,常导致病邪内伏,迁延不愈。为医者,需有仁心,不能为搏取病人之赞,求一时之功,而不开邪出路,更不能图一时之利,弃“方证对应”原则。因为购药、吃药都很方便,除非发烧不退、顽咳不止,感冒之后少有病人主动看中医,要么西医抗生素、点滴,要么自行买药,吃错药的情况十分普遍,最常见的就是滥用清热解毒,甚至是清营凉血,阻碍正气外发,引邪深入,留着不去,埋下病根,不是感冒反复,就是咳嗽经久不愈,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等缠身。

    新感之疾,正气应邪而发,祛邪抗邪,多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如能及时祛邪外出,多能痊愈,否则病邪留着,转为慢性难治之疾。留邪为患,病机复杂,病位不同,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论治分寸详细斟酌,也难保证丝丝入扣,故很多时候需要“药诊”探寻。留邪之病多继发于新感之后,类似于内伤杂病,以局部症状为多见,一般是邪留何处,何处则发生异常,大多病势缓而顽固。

    邪留于咽则多成慢性咽炎,邪留于肺则多变异性哮喘,留于鼻窍可成鼻炎,留于膀胱则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等等。留邪的临床症状相对简单,或反复咳嗽,或咽干、咽中痰粘,或鼻痒鼻塞,喷嚏连连,清涕长淌,或颈项强痛、腰背酸楚紧痛,或关节疼痛,或疲乏、精神差,或腹泻,或皮疹,或头痛,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年累月不愈,时轻时重,时愈时作,有时服药很有效,有时服药没有效,有时不吃药自行缓解,有时就是吃药也可能加重。

    留邪多虚,所谓“至虚之地,便是受邪之处”,除根的根本在恢复正气抗邪力,祛除病邪,根据邪正盛衰,注意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掌握适当分寸,才能开邪出路,拔出病根。开邪出路是论治留邪外感的重要法则。开邪出路之法,有就近祛邪,有顺势祛邪,有据来路祛邪等等。除了下焦湿热之淋症等,开邪出路多以疏风导邪,药物的作用趋向,注意升浮、外发,慎用沉降内收。

    外感多风,风邪留伏,宜疏之发之,如葛根解肌表、阳明之风,麻黄解肺经、皮毛之风,桂枝祛经络、手臂之风,羌活解头部、项背之风,独活解腰脊、膝部之风,防风可用于一身之风,川芎则宜于血中之风。留邪之风,与新感之风有不同,虚实相兼、寒热夹杂,导邪疏风要注意:一,注意调气,气虚者黄芪可祛风,气郁者制香附可祛风;二,注意和营,配白芍、当归,营卫和则风易祛;三,注意寒热多少,解郁热、导风邪并行不悖;四,久风易成痨,当用滋补就用滋补,如熟地、麦冬之类。

    ——病机与临床·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