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什么

 水木年华138 2017-01-08
 ——病机与临床

    前言

    治病免不了要吃药,做这样治疗那样治疗,但以什么作为治疗的对象,又怎么去治,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表面上看,中医西医治疗都是人的疾病,实际上,西医治人的“病”(凡 “病”,皆指西医的临床诊断,后同),以病灶、病菌病毒、异常的指标和影像等为治疗对象,中医治人的命,以证候病机为治疗对象(又称证候,简称“证”,后同),也就是说,西医治 “形”,中医治“命”。

    “病”的诊断器质性改变的形态异常为本质,“证”的判断以活生生的人的病机为本质。“病”是外在化之后的形态异常,看得见、摸得着;“证”是内在生命机制的异常,看不见、摸 不着。“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仪器感知、数值比较、理论标准,就能做出诊断。“证”就比较难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是“证”,而是“证”的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病机要素分析,把获得的病机要素加以综合比较,明主次微盛,知标本缓急,才能做出判断。

    分析病机要素难,正确判断“证”更难。《医理真传·郑钦安原序》:“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查不明,鲜有不误人者也。”有了药,有了方,并不一定能治好病,关键在“辨症求机”(“辨症求机”或“辨症”的症,不能改 为证,一为疾病现象,一为疾病本质,中医含义截然不同),在获得可靠的证候病机判断。治病如同挽弓射箭,贵在中“的”,不中“的”,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的”是治疗目标,是 疾病本质,不是疾病现象,不能和症状划等号。“证”是中医临床治疗之“的”,“证”之不明,无的放矢,治法、方药等就失去目标。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一效难求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辨症求机”之识,难在“证”的临床判断。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模式,证候病机是中医治疗对象,理、法、方、药、护为临床规范 ,病机为逻辑联系。在理、法、方、药、护的临床过程中,理是病机之理,法依病机立法,方因病机选方,药因病机而用,护因病机而施,以四诊合参收集和确认的活生生的人的临床症状群 为客观依据,五藏阴阳、经络气血、生克制化、升降浮沉等中医理论为逻辑工具。

    从四诊之症状,到“知犯何逆”之证候,属于辨证的临床过程,从确立治法,到选方用药,再到生活调护,属于论治过程。论治的手段很多,都以辩证为基本前提,没有四诊合参,没有 “辨症求机”,就没有辩证,温清补泻等论治就失去对应的目标。

    中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按摩、火罐、针灸,还是汤药、膏丹、丸散,都要“辨症求机”,才能有的放矢。“辨症求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中医药理论走向临床活生生的人 的逻辑桥梁,是把握就诊病人疾病本质的唯一途径。上工要“辨症求机”,中工要“辨症求机”,下工也要“辨症求机”;针灸要“辨症求机”,按摩要“辨症求机”,贴敷要“辨症求机” ,中药更要“辨症求机”。不“辨症求机”,不知道现实病人寒热虚实、表里内外、外感内伤等具体的病机性质,治疗是盲目的。虽然“辨症求机”的水平高低不同,可靠性大小不同,病机 要素之辨的全面性有差异,但是中医就必然要“辨症求机,不“辨症求机”,绝不是中医!

    欲断病根,唯有治命。命也,势也,趋向健康才能健康,趋向疾病就会疾病,中医通过“方证对应”的临床方法,调整五藏阴阳的因应协调性,改变疾病之势,营造健康之势,使各种生 命活动维持彼此协调的平和状态。以证候病机为治疗目标,实际上就是以内在生命的因应协调性为治疗目标,最高明的方法是根据证候病机。互补对应地论治,因势利导,开邪出路,在既病 防变的前提下,扭转疾病之势。只有内在的生命之势,维持在健康协调的状态,气化活动生命之和,疾病才会越来越少,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