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人为本的中医

 水木年华138 2017-01-08
  一

    百多年来,中医存废之争从未停止过,尤其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现代化”以来,中医在文化层面上,受到来自中医界内外的双重夹击。中医界之外的人用“伪科学”、“不科学”诽谤中医,把相因相应的生命活动局限到组织形态,把个别现象放大为普遍情况,把技术层面的问题拔高到学科文化层面,要废除或告别中医药。中医界之内的人把中医当成“虚玄”的谜团,钻进实验室、盯着显微镜,用实验方法、形态理论异化中医,脱离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观,抛弃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阴阳应象思维”,挖掉中医本质装进西医本质,提出了重建中医、创新中医、变革中医、回归科学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振兴中医,要重树中医的文化信心,建立起中医自爱、自尊、自强的文化精神,中医学的人文价值是急待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人文价值,就是对活生生的人有益的文化价值。要对活生生的人有益,文化就必须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生存环境为本,为人的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人的健康长寿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就是“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和“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无有终时”。

    人文价值,作用在“文”,受益在人。就人和“文”的关系而言,人是根本,“文”是枝叶,没有了人,就没有人文。人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的最大利益在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文”不尊重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观,不是人文;没有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航标,同样不是人文。人是自然产物,是活生生的人,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文就是以自然为本,在尊重活生生的人,尊重自然的前提条件下,为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文化技术。

    中医用“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说明健康长寿,用“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说明自然和谐,“无有终时”说明可持续发展,为世界文化树立起了文化的生命航标。人文思想的提法,出现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权为内涵,目的在反抗神权,本质上是和神权进行权益争夺的一种文化思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人文是人文精神的简称,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文化精神,人权在“权”的争取、维护,物质利益为核心。

    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文化价值,只有落实在活生生的人,实现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才是真的。人的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不只需要物质权益,更需要自然公平、生命公平,需要自然的青山绿水,需要和平的社会环境,因此说,人文的尊重人、爱护人、关系人是广博的,不仅在活生生的人本身,还在尊重自然,维护人人享有的自然-自然的空气、自然的水源、自然的粮食,为生命需要提供衣食住用的保障,有了这样的自然公平和生命公平,才可能健康长寿、可持续发展。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说到底,是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才谈得上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尸体存在、小白鼠存在、细胞因子存在,失去了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基础,由此形成的医学文化,不可能是人性理论,不可能有人性医疗。

    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最根本的是自然的存在,人是自然,生命是自然,生活在天地之间,四季气候之中,和自然因应协调才能够存在。中医把活生生的人当成“生气通天”的人,认识活生生的人,不究其形,而观其命,察天地气交之影响,思考生命相应相应的规律,同样,要理解中医,要实现中医的人文价值,也只有在活生生的人及其多维联系的现实存在之中才有可能。

    中医学来自活生生的人,来自多维联系的自然客观,寒热虚实、五藏阴阳、卫气营血等等理论,无不具有多维时空的生命内涵。如寒是自然存在,是生命感应存在,也是生命本质的存在。自然存在之寒为自然之象,生命感应之,做出相应相应的调节,若因应调节适当,则生命之气“和”而无不适感应,若因应调节失当,则可以有寒或热的反应,活生生的人就会有冷或热的异常感应,反应出寒或热的疾病现象。寒热的疾病现象,是因为内在五藏阴阳的因应协调性失常,阳盛多有热之象,阴盛多有寒之象。五藏阴阳盛衰是内在生命本质,在病机理论概括为寒热虚实的病性,看不见摸不着,但决定寒热虚实的疾病现象。从自然之象、疾病现象到疾病本质的主观认识,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结合天地日月、四季气候等现实存在的“气宜”状况,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象”深入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本”,既体现了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又构成辨证论治的临床基础。

    人,生命自然,肇端于36亿年前,从猴子进化而来,在天地之间存在着、生活着,因应着风火湿燥寒,形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与自然相因相应的阴阳协同性规律。人是地球上的人,地球是太阳系的地球,太阳系是宇宙的太阳系,认识人的生命,构建医学理论,没有天文、地理、人事,没有天人相应的生命客观,就没有生命真理,也就谈不上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文化和医学,以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存在为自身的存在,理论服从生命的自然客观。非人性的文化和医学,不尊重活生生的人,用自己的理论规范人,用自己的标准取舍人,人变成了理论中的人,丧失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

    “从培根、笛卡尔、伽利略等人所创立的科学方法及其运用机械力学的定量定性方法开始,西方医学对‘人’的忽视就在孕育其中了。高新技术这把双刃剑,作为‘第三者’介入医患之间时,病人就成了疾病的标签-是肉体的物质、是CT图像、是基因,而活生生的完整性的人消失了。医学文化对生命缺乏敬畏感、情感的缺乏和公理完整性的破坏,引发了池田大作的感概:‘医学越是具有直接左右人的生命的力量,医生如何运用它就成为大问题。医学的力量如果妥善运用,就可以给人类带来无量的幸福。但若滥用就很容易破坏人的生命。’现代医学应该重视人的价值,将病人看作一个完整的病人,借助人文科学来理解和解释人的疾病、病痛和死亡等,而不是将人作为满足科学好奇心的对象,重视临床医学的技艺性和艺术性、注重医患情感交流。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不只是医务界的任务。”(刘刚。反思当代医学模式的缺憾。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年4月24日,A6版)

    人性的丢失,为当前西医界所公认,人性的呼唤曾经是西医的热门话题。中医“现代化”研究并没有意识到西医的人性缺陷,步其后尘,把人当成细胞标本,当成小白鼠,抛弃了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路线,用不是活生生的人的东西作为“现代化”的研究对象,用非中医的逻辑方法、理论实质研究中医概念,活生生的人不在了,天文、地理、人事的生命联系不在了,走上了西医道路,把真中医赶出了中医界,却还自诩为中医,自诩为先进。生命本质换成了形态本质,等于否定了中医。连中医都不是了,占据着中医的学科地位,还称之为中医“现代化”,高喊中医复兴,痴人说梦而已。

    何为现代化?就字面理解,现代是时间名词,化是动词,也可看成是形容词,综合其义,其实就是对文化在现实中所起的作用的一种主观评价。我们理解现代化,并不是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而是和科技文化划等号,和形态理论划等号,把科技文化当成现代化标志,把西医当成现代医学。有了这样的文化定位,中医在现实中再有用,也照样看成是落后、虚玄的文化。

    中医没有现代化吗?否!几千年的中医,如果没有现代化,不能在现实之中发挥医疗保健作用,中医早就灭亡了。中医是“与时偕行”的医学,它在把握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根本上,认识现实之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本质,既内涵了亘古不变的生命规律,又包括了因应变化的随机特征,临床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走近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本质,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条件,中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病机理论。中医的现代化,不是凭空想象的现代化,而是和现实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活动相一致的现代化。李东垣的脾胃论,吴又可的瘟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轮,唐容川的血证论等等,无不是当时活生生的人的病机规律的反映。

    中医不仅是可以自我现代化的医学,而且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医学,理论中把人当人看,实践中把人当人医,具有极为先进的人文内涵。没有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实在,无法理解中医,无法辨证论治,在实验室中求中医本质,显微镜下找中医客观,根本行不通。数十年来,跟在西医屁股后面现代化,用科技文化改造中医,把欧美的认可当成至高无上的荣光,没有振兴中医,反而加速了中医衰败,真中医就要彻底消失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权威专家,没有看到中医文化加速衰败的事实,还把中医污蔑为缺乏理论本质的经验医学?其目的何在?

    三

    文化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多种多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也不是绝对真理,主观上把一种文化当成先进,再用这种文化去评价其它文化,是文化野性、理论霸权的反映。评价文化理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只要偏离或者不利于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落后的文化,没有现代化价值。文化的人文价值是由文化的人文精神决定的,人文精神是尊重人、重视人、爱护人的文化精神,体现在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之上。需要明确的是,人文精神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其它;人文精神的标准是生命存在的标准,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不是实验仪器。活生生的人,没有自然不能生存,没有社会无法生活,人文精神的文化,不仅尊重人、重视人、爱护人,还尊重爱护人所依赖的自然客观。

    没有自然的呵护,人就没有健康的保证。美国生态伦理学倡导者波特尔(Van.P.Potter)有著名警言:“人类之对于自然界,不是正像癌症之对于人体一样吗?”当代著名学者,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普里高津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同盟”。有学者曾在IAMA上述及诸如温室效应,洪涝干旱、厄尔尼诺、空气污染、过敏原与感染性疾病、登革热、黑热病、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环境与疾病关系的问题。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可引起长期、慢性接触者基因损伤而造成潜在基因遗传效应,引起细胞死亡和癌变,并且包括基因多样性的整体替换和等位频率的改变”。此外,还可导致流产或造成畸形儿。因此人类与自然同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损害了人类自身。(梁艳,黄荣国,仲人前:“人体-环境”新系统医学模式探讨。医学与哲学,2005:26(10):13~15.)而这些不利于健康长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原因-科技。中医学、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自然还是自然,青山绿水;科技文化才数百年,化学污染、物理污染无处不在,物种灭绝加速,规模扩张。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人们不看活生生的人,不看生态环境的客观事实,而是举起科技文化的大旗,强调统计学处理,要求统一条件下的可重复性,要求第三方,把是否符合西方文化的要求,作为评判依据。统计概率、逻辑严谨、第三方等等,理论价值毋庸置疑,在活生生的人就不一定有益了。

    天有异时,地有异方,人有老幼,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内在因应协调性有差异,外在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有区别。文化标准不了多维时空的动态变化,理论规范不了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差异,统计概率、逻辑严谨、第三方是理论的需要、文化的需要,不是活生生的人的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医疗,对于活生生的人都是100%,再高的理论价值、再高的有效概率,在活生生的人可能就是两回事。活生生的人是差异化存在的人,人文精神的临床要求,不是概率的,而是“十全”的,要求每一个病人都获得有效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可得闻乎?”为什么没有十全?中医没有(用统计学)为自己开脱,而是在自身找原因,寻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的正确方法。什么方法?“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也就是以就诊病人多维联系的生命状况为事实依据,去审察病机,把握临床的病机性质,使“写之”、“补之”和现实存在的病机相对应,而不是与疾病现象的症状相对应。没有人性的医疗,总能找到客观因素为不能“十全”开脱,个体误差、外部环境影响、心理因素等等。统计学在排除了个体误差、外部环境影响、心理因素等才有价值,而这一切,恰恰是不可能与活生生的人相分离的生命客观,是人文精神、人性医疗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健康存在于活生生的人,长寿由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终点所证实,而活生生的人在自然中存在,在社会中生活,男女老幼,勇怯刚柔,高矮胖瘦,没有统一标准,差异无处不在。尊重活生生的人的医学,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多维联系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临床客观求实、求是,“随证治之”当千人千方就千人千方,当千人一方就千人一方,不会为了理论的需要,排除没有统计意义的内容,用统一标准取舍活生生的人。文化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由文化来决定,治疗不能由统计学来规范,文化至上,理论为先,不可能具有人文价值。中医尊重自然,不讲概率;尊重活生生的人,人人同等;尊重现实客观,没有僵化规范,“十全为上”,是每一个中医努力追求的目标。

    四

    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长寿,真实存在于个体,是差异性的生命存在,不能用经过文化加工了的“概率”论、“平均”值来评判。“概率”对形成理论有用,“平均”对评价理论有用,对活生生的人没有意义,任何概率只是一种理论存在,医疗作用好与坏,对于活生生的人是百分百的,张三替代不了李四,李四也替代不了张三。今天的中医教育、学术研究与活生生的人严重脱节,违背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实事求是原则,《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一些夸夸其谈的谈资,辨证论治被歪曲了,被抹黑了,挂着中医招牌的绝多数中医,眼中没有活生生的人,没有多维联系的“气宜”客观,想的是指标、影像和病理结论,从不思考环境污染、激烈竞争、孜孜名利、昼夜颠倒等以妄为常的病机规律,也就没有了往昔中医追求“十全”的精神,没有了“桴鼓相应”、既病防变的临床疗效。

    《黄帝内经》是认识自然客观的生命本质和疾病本质的方法论,《伤寒杂病论》是医治自然完整性的人的疾病的逻辑学,中医要实现自己的人文价值,绝不能像西医那样,形态标准、指标规范,而是遵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认识方法和医疗模式,根据现实存在的环境污染、精神压力、膏粱厚味、化学药物泛滥等客观情况,分析临床疾病的病机规律,使证候病机的临床判断,最大限度地吻合现实存在的就诊病人的疾病本质,力争每一次“随证治之”的方药决策都吻合于就诊病人的生命客观。中医的人文效应,存在于现实的养生防病和临床医疗之中,如何运用中医理论,保证辨证论治,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是关键。

    人文价值在学科理论的文化内涵,在实际运用的逻辑规范,若是学科理论的内涵变异,逻辑混乱,就没有价值可言。但考察人文价值,不在理论的逻辑规范,不在理论的先在标准,而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和。中医学已经糟蹋得不像样子了,处处都有西医文化把关,思维混乱,概念模糊,丧失了天人相应的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疾病本质只有孤立之形,没有因应联系之藏,不知生命之神,不知生命之气;临床疗效只看指标、影像和病理,不知道生命之和的因应协调性。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是自我感应的存在,不一生命之和为标准,而让仪器来判断,本身就是没有人性的表现。

    心中无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理论,临床不尊重活生生的人,没有了适宜中医的文化土壤,假中医遍地都是。疗效才是硬道理,经典理论是疗效的文化保证,把人当人是疗效的生命保证,道地药材是疗效的临床保证。中医疗效滑坡,不是中医文化落后,不是辨证论治方法落后,而是没有中医的文化土壤,理论逻辑搞乱了,辨证论治丢失了。中西医结合否定了天人相应的理论本质,偷换了概念内涵,破坏了中医观念,理、法、方、药、护的临床规范被西医模式取缔了。从中医院校走出来的,有几个懂辨证论治的临床程序?会“辨症求机”的本质思维?知道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的病机对应?究其根本,是现代化中医背离了以人为本的中医精神。

    中医学是比形态医学先进得多的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医,中医自己要争口气,不要以“二西医”为荣。够得上中医资格的中医很少了,振兴中医的基础,在拥有一大批够得上中医资格的真中医,知“辨症求机”,晓理、法、方、药、护,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实事求是精神。厘清生命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区别,明白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本质差异,研究中医学的人文价值,从人文精神的高度,去认识中医人性文化和人性医疗的文化特质,把中医从物之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西化中医极其浓厚的现实中,是无法回避的文化问题。

    中医被物之理的形态逻辑压制得喘不过气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理论被蒙上了厚厚的形态理论的积尘,人们看不到中医文化的人性光辉,不知道经典理论中蕴藏着的巨大的人文价值。中医学是宇宙生命医学,是地球生命医学,是社会生命医学,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医学,不同于科技文化和西医理论-文化路线不同,客观基础不同,基本观念不同,本质内涵不同,逻辑规则不同,疗效标准不同,盲从科技文化,依附形态理论,中医只有灭亡。

    人是文化的核心,生命是文化作用的最终对象,尊重自然是文化的基本态度。我在2011年出版的《中医之和·前言》中,将中医定义为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突出了中医尊重人、尊重自然的天人相应的人文理念,反映了天文、地理、人事和活生生的人的因应联系的客观事实。人文精神不是物质精神,不是市场精神,而是以生命存在为客观,以活生生的人为对象,维护人的生命权益的精神。

    生命以活着为存在方式,靠自然滋养,顺应则健康,逆反则疾病。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依存的自然,天人相应动态变化,同步协调,生老病死的生命之势,在自然中形成,在习惯中积淀。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遵循天地自然规律,思考人与自然的气交联系和气化规律,在天人相应的普遍性之中,认识到了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不同个体的因应协调的特殊性,特别重视“不治已病治未病”。

    尊重自然的文化是不破坏自然完整性的文化,尊重人的理论是不排除个体生命差异的理论。个体真实是生命真实的基础,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活生生的人。千百万年来,活生生的人没有统一孕育、统一生产、统一生活,更不是按照图纸统一施工或复印机统一复制的,将中医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既不符合中医学的理论原则,还违背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活生生的人是不能象物质产品、肉体形态那样规范化、标准化,更何况,活生生的人所依赖的自然、社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和活生生的人的多维联系是差异性的,规范化、标准化中医,只会是消灭中医。

    ——中医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