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胃病谈饮食养生

 水木年华138 2017-01-08
   胃病临床最为常见,其始动因素往往与外邪、饮食、情志等有关,而药物致病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社会竞争日渐紧张、过度医疗日趋严重,饮食、情志和药物成了胃病发生的主因。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疣状型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等,名目繁多,不外寒热虚实,多属脾胃之病。脾胃受纳水谷,承担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可绝,运化不可止,仅仅药物治不好胃病,只讲营养身体不会健康,故饮食有节、顾护脾胃为胃病康复、维护健康的第一要务。根据胃为阳土,喜温润恶燥寒、性和降恶逆上、主受纳腐熟而赖脾之运化的藏气特点,结合“邪结中焦,胃腑经络气血阻滞,阴津暗耗,渐致其络脉瘀闭”的病机及传变规律,从临床归纳出饮食调护的几个问题,不仅对胃病有益,而且有助于养生防病。

    1.少硬物,慎煎炸,注意以稀粥等好消化的谷物类饮食为主,以有利于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使脾胃藏气得以自养调节。有的胃病病人,常年以粥为主,不药而愈。现在日常饮食,三餐难免油腻煎炸。油腻煎炸进入胃中,增加胃的腐熟与和降的负担,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生痰蕴湿,日久发生由气入血之变,形成胃积有形之证,故胃病应该慎食之,最好莫吃。古人认为,粥为天下养胃第一佳品,凡胃病或多病之躯,稀粥为主,保养胃气,气血生化之源不绝,则正气不竭,易于康复。

    2.少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谷物素食为住,五藏气化具备了谷物的适应性,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太多,不仅增加脾胃负担,胃病无法康复,而且脾胃升降之机失常,当出者不能出,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壅滞于经络血脉之中,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也随之而成,所以说“膏粱厚味,足生大丁”。现在的人们,特别强调营养,以为吃什么体内才有什么。其实,人不是桶,不是吃什么才有什么,任何食物,经过脾胃化生气血,才能实现味、形、精、气转化平衡,才有维护健康的作用。过度强调某种食物的作用,而以为食之就能防病;过度强调营养,不考虑脾胃气化的适应性,恐怕就不是养生而是害生了。

    3.饮食温度要“无苍苍,无灼灼”,以入口不烫唇、不冰齿为原则。食温太寒太热,都可能损伤脾阳或胃液,还可能灼伤胃络,导致络脉瘀闭。一般说来,饮食冰寒,易伤脾肾之阳,严重者当时发病,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轻者后延发病,耗伤阳气、寒湿内生。饮食热烫,大多不当即发病,经过一段时间的叠加影响,血络瘀阻、脾阳暗耗,胃病发生。素喜热烫饮食之人,胃病反以寒象为多,热烫饮食则舒,稍有风冷则重,手足不温,胃部怕冷。此类之寒,乃热郁阳伤之寒,郁热不祛,阳气不复,寒象不解。病人若误以寒之现象就是胃寒,热烫饮食不改,我行我素,胃病必定日渐加重,可能有癌变之忧。医生若误以寒之现象为寒性病机,一味温燥辛热,或许当时有效,旋即加重如初,胃病则无痊愈之望。病人注意饮食温度,莫图一时之快,忌寒凉,勿热烫;医生透过疾病现象抓病机,当清才清,当温才温,胃病有根治之望,身体有健康之期。

    4.勿过量,有七分饱即可。胃病患者,脾胃本以失和,升降之机失常,气机阻滞,纳运乖张,饮食稍有过量,必然加重病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饮食过量,未病则生病,已病者加重,为何?在人的生命历史之中,绝大部分时间饥寒交迫,内在生命早就形成了耐饥寒的因应调节机制,饮食过量生命不能承受,胃之和降受阻,脾之运化被困,当出不出,当养不能养,堵塞胃肠形成积滞,留于经隧血脂血糖壅滞,百病变化而生。《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云:“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致矣。”故再好吃的也要适可而止,再喜欢的也不能没有节制。

    5.细嚼慢咽,斯文饮食。人之有牙齿,在咀嚼食物,人之有唾液,在润泽食物,食物入口,细嚼则胃安,慢咽则气顺,津液和凝,脾之运化没有负担,水谷易于化生精微。《医粹精言》:“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缓咽;三曰胃化,蒸变传化。二化得力,不劳于胃,故食生冷、大嚼急咽则胃受伤也。”狼吞虎咽,胃难以腐熟,脾难以运化,隐性积滞内生,未来反有虚羸之患,能不慎之!

    6.戒烟、酒、茶及一切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的饮食。烟性燥热,暗耗肺胃之津;酒体阴气燥,蕴湿生热;茶有涩之性,会碍胃气和降,故胃病患者皆在必戒之列。然,酒少饮壮神多饮殒命,量宜少,次宜疏,才能有益。茶有温凉之别,饮之可醒脑提神,失当则耗元气,故心气亏虚之心悸心慌当忌,而且能生饮、收敛,易生结石之人和感冒咳嗽之病莫饮。胃有津液,亦有阳气,饮食既要顾护津液,也要顾护阳气。但今之人,唯恐上火,动辄清热饮料,日久恐有阳气不足之忧。

    7. 水果生冷,胃病患者当少吃或不吃,视自身情况而定。食后加重者,不吃,不加重者食之无妨,但要适量。一般胃病,我主张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为好。生冷水果或者蔬菜沙拉,入胃之后,都要加重脾胃腐熟的负担,不利于胃病的恢复。有古人养生,就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饮食多清炖烂熟,特别是肉类食品,主张久炖以利脾胃。图口福、重享受,以西方饮食为时髦,冰雪牛排,不顾胃气,不养脾阳,年高之后疾病发生,为当日口福买单,就得不丧失了。

    8. 由于个体差异性,胃气强弱不一,五藏所喜有别,相同饮食,张三食之无碍,李四食之增病,故胃病患者,一定要留心自己的饮食特点,有加重之虑者,慎之、戒之,有助运化者,食之可也。《金匮要略》“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藏以喜为补,在可能情况下,选择喜爱饮食,有利脾胃腐熟运化机制的协调恢复,使正气得以补充,气机得以流畅。但切忌太过,一定适可而止。

    9. 凡入口下咽进胃之物,对胃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病人,治病只知道治形态之病,没有自然完整性的生命观念,炎症就消炎,动脉硬化就活血,抗生素、甲硝唑、阿司匹林等等,单刀直入,日久难免伤胃成疾;有些医生,治病不管寒热虚实,感冒就清热解毒,心血管病就活血化瘀,不遵循护胃气、存津液的临床原则,病还未愈,脾胃先伤。更要注意的是,中药煎服过于机械,不管药量大小,不管病人胃气强弱,统统一剂药二煎分二次服,若是量大之剂,胃弱之人,如此就有伤胃之弊。西药伤胃乃副作用也,临床难以避免,中药伤胃不是处方失宜,就是煎服不当,多为医生之过,完全可以预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任何疾病的康复,首要前提是不能伤胃,医生想治愈疾病,病人欲得健康,能不顾护胃气吗?

    中医医病,在医命,饮食、情感无不关注,五藏联系无不思考,既要有既病防变之思,不能伤胃、耗津,还要求病人配合,注意生活调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没有命就没有病,命是多维联系的,自然气候,饮食劳作,人事情感,故中医临床多有生活调护的要求,饮食很是关键。一日三餐,朝莫虚暮莫实,该吃饭时吃饭,食不过饱,无过饥过饱之伤;五谷、五畜、五蔬、五果、五禽,顺季节之物产,伤则避之,益则食之,不要违背气化规律。总之,饮食调护要顺应的生命规律,要考虑自身的气化特点,根据胃病的病机性质来决定。不顾胃气状况,孤立追求营养,不顾本民族的脾胃特点,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日积月累必有伤生之患。胃者后天之本,健康长寿之根,从饮食做起,顾护脾胃,胃病容易痊愈,身体能够健康。饮食有节,不独胃病有益,实为养生防病第一要务。

    ——中医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