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10.6

 晨曦微露505 2017-01-08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又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帏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和黑中透红的布做衣服的镶边,平常家居的衣服不做成红色和紫色的。大热天,穿着粗葛布和细葛布的单衣,但一定要使它露在外面,裹着里边的衬衫,黑色罩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罩衣配小鹿皮袍:黄色罩衣配狐皮袍。平常穿的皮袍长一些,右边袖子做得短一些。睡觉时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身高的一倍半。用狐貉的厚皮做坐垫。丧期满了后,没有什么饰品不可佩带。如果不是上朝和祭祀的礼服,一定要剪裁去多余的布料。不穿黑羔羊皮袍、不戴黑色礼帽去吊丧。吉利的月份,必朝服而朝拜君主。
    这段也极难读,不同意见极多。分歧较大的有“短右袂”、“寝衣”、“吉月”。短右袂多解释为把右边的袖子做短,以便干活。但反对者认为两袂绝无一长一短之理。我想以儒家的严谨,的确不可能穿一个袖子长一个袖子短的衣服。寝衣,多认为古代指被子。但也有认为就象现代的睡衣一样,并解释“一身又半”的“身”为上身,故这种睡衣不是比身高还长一半,而是只到膝盖而已。吉月,有的说是一月之朔,有的说是一年的第一个月。
    绀緅,这里很有意思。古代染织品,四染为绀,五染为緅,六染为玄。饰,我们现在看古代的画、看古装戏,都很熟悉古人衣服的袖口、领口,有一条边,这条边就是“饰”(也有说领边叫“纯”,袖边才叫“饰”的)。那为什么不用绀緅来作为饰呢?因为正规的衣服是玄色的,绀緅的颜色接近玄色,区别不出来。所以这里说的虽然是礼,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也有美学方面的考虑。
    亵服就是居家便服。红紫不是正色,即使是便服,也不用这两种颜色。但后世倒重视红紫,比如我们现在说“大红大紫”。杨伯峻《论语译注》就说红紫是正色所以不用于家居便装,与古说恰好相反。
    絺绤是葛织品,夏天穿着比较凉快,但是出门时要再穿上外衣(就象我们现在认为穿汗衫到公众场合不礼貌一样)。袗絺绤,就是“只穿着葛织衣物”的意思。
    冬天穿裘,外面也要加上裼衣。淄是七染,比“玄”还要黑一些,素是白色,而羔裘、麑裘、狐裘分别为黑色、白色、黄色。同样,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讲究“颜色搭配”的美学效果。
    亵裘也就是冬天在家里穿的便装了。右,注释家因为认为袖子一长一短极不合理,所以训为“又”再训为“手”,于是“短右袂”就是说两个袖子都短——相对于亵裘的“长”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说不是做出来的亵裘右袂短,而是干活的时候把右袂卷起来,就短了——这个说法比较勉强。
    寝衣,从后面一句来看,应该作为被子解释比较合理。
    狐貉之厚以居。就是用狐貉的皮毛来作为坐褥。这样跟“寝衣”句连在一起,一说被,一说褥。居,训“坐”。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之君子,除了服丧时期,则一定要佩玉的,“于玉比德焉”。
    非帷裳,必杀之。这个“杀”,有的说是“缝”有的说是“剪”,但总之是一种制作衣服的方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制作上朝、祭祀的正规礼服(帷裳)是不“杀”的,制作其他衣服则要“杀”。
    黑色是吉色,吊丧是凶礼,所以不用黑色的羔裘、玄冠。
    最后一句,我们就理解为“在正月,一定穿着朝服去上朝”吧。
    这样,我们就这段的意思大致弄明白了。
    这段主要说的是“穿”的问题,很讲究,这种讲究应该是按照“礼”的规定来的。在论语中,我们多次看到,孔子讲到礼,强调的是其内在的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而我们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种规定其实也很符合生活的健康要求(如夏天穿絺绤冬天穿裘)、美学要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