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节堂内的另类生活

 苏迷 2017-01-08
苏州清节堂,始于清代嘉庆年间,专事收容生活没有依靠的孀妇,是全国同类型团体中最早成立的慈善组织之一。光绪二十三年,苏州的许鹤生才12岁,他的父亲故世了,因为一家生活没有依靠,他的母亲许丁氏便央托姑父寿梦周介绍进入虎丘清节堂。堂中有一规定,要不满30岁的孀妇才好进去,而他的母亲时年29岁,所以准许进去,于是他的母亲便带着他和他的弟妹各一人入堂居住。
  根据许鹤生先生晚年回忆,当时清节堂的管理人是刘福泉,他管理全堂的事务,像大户的老总管一样,凡事都要经他报到堂董那里去。进堂的时候,先是观音殿,殿后有房屋两大间,一间作为水灶用,一间作为发饭菜用。发饭菜间旁边,有两扇石库门式的总门,每天早晨卯时启锁,晚上酉时上锁。总门里面,有三间家庵式的房子,中供佛龛,一位女修道长住着,她专管里面纠纷,还教人念经,管理很严,大家都畏惧她三分。再进去分东西两部,东面有80多间房屋,房间外面廊下可以放行灶,是热饭烧菜用的。地板房三架,半窗,中间天井。对面左右房屋式样都是一样的。西面一条长弄堂,里面共有200多间房屋,都是安排节妇居住的。最后有10个卧房,叫儒寡会,专供读书人的妻子住的,至少是秀才的妻室。另外有五架的大房间十几间,预备人口众多的孀妇居住。
  孀妇或贞女的母亲和婆婆都是寡居的,亦可以同居堂内。这些人可以自由出入,夜间必须归号住宿。孀妇本人平日不能越过总门,规定一年可以外出两次,名为扫墓。堂里派一个女佣模样跟随,要给她铜钿一百文。堂里备有小快船一只,如果要乘船,要付给舟人铜钿四百文。迟些回去不要紧,但必须当夜回去。进堂没有越轨举动满30年者,可自由出入总门。也有被家庭封建势力压迫送进去的小妾,终年不能外出。
  男孩满16岁就不准住在里面了,要住到总门以外去。堂里设有义塾,聘请两位教书先生,经常有六七十个男童在读书。堂里的子弟去参加考试的,费用由堂里按规定发给,也有考中秀才的。有的自己托亲友介绍出去习业,有的由堂里介绍出去做事。有的子女在外成了家,把母亲接出去,规定要写一张领纸,大意是说:自己承堂里教养成人,已能自立为生,理应供养母亲,以娱晚年。
  堂中平日供应三餐,一粥二饭,素菜一只。每月逢一、六吃黄豆芽,在笋上市时吃三四回笋烧豆腐,凭筹供应。每月发折荤钱四次,大荤三十文,小荤二十文,小孩减半。每月油火钱三百文,小孩减半。堂里每逢三年,每人发一身蓝青布料,又棉花二斤,小孩减半。
  有的生活情况较好,自己开伙食,还有的捐助现金给堂内作经费。每逢开饭时,大殿上打钟为号,大家到总门领饭菜和茶水。水灶每天开放三次,用水量不限。平日里有二三个女性小商贩到里面去做生意,卖些糕饼、熟肉之类的。孀妇做女工生活,有刺绣、做缎子小帽边、制袜底等等,发货人在大殿上,由总管来叫出去取货,工资全归做的人。还有些人在里面押质放钱,利息照外面押当,每月百分之二。质钱的数目很微小,为期亦很短。又有人替人家做些杂务,如汲水、取饭、洗便桶等,酬劳就把油火钱给她。晚上十时熄灯睡觉,有内巡更、外巡更,防火防盗窃。早晨起身不限定时间。孀妇生活情况不一,有的很勤俭,经济就好;有的贪吃懒做,经济情况就差。
  如果患病,要先到总管处挂号,午后二时由堂里特约中医到里面诊视,总管陪同。药物由堂里办好送来,自己煎饮。倘要另请医生,那么医药费都要自己负担。若病故,报告总管,派几个办丧事的人来,把尸身抬到总门以内节孝祠(俗名斋堂)
  里边入殓。如果贫穷办不起丧事,堂里就发给丧费八千四百文,大致规定棺材七千文,衣服丧用一千四百文。如没有私人坟地埋葬,就暂寄清节堂东面庐峰丙舍,丙舍也是堂里办的,过了一年限期,就由堂里代葬在后面清节公墓上。孀妇子女病故,同样办理。
  清节堂堂址自下塘望山桥起,直到庐峰河浜为止,后面靠近铁路。堂董姓陈,住在山塘街斟酌桥东,门前有木照墙的。凡是有人捐助房产田地,都由堂董经管。每年晚收时节,他们设栈收租的人,有二十多人之多。堂里一切开支,都由堂董拨过来。自老堂董过世之后,堂里发生了变化,管理松弛下来,待遇逐渐减少,平日二饭一粥改为一饭二粥,并且有限制,不招待外人。遇有空额,也不补进。这样苟延残喘,直到1937年抗战开始,就自行解散了。

  □夏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