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尽信书不如无书

 红谷斋主人 2017-01-09

《孟子》学习笔记·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你只信《书》上说的,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篇文章,只不过相信它其中的两、三点。能爱民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以最爱民的政策,征讨最不爱民的敌人,怎么会血流成河,把舂米的杵都漂起来呢?

这里所说的《书》指《书经》,其中举得例子,是《书经·周书·武成》,该文讲述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其中写道:“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书经·周书·武成》]这一年应是公元前1057年,在牧野进行的一次大战。“牧野”在今河南淇县。是当时的商王朝的都城。周武王姬发,在太公望的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一举消灭了商王朝。

这是一场正真的战争,商王朝动用军队,一说七十万,一说十七万。周武王率领的军队,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还有甲士四万余人。历史记载虽不可全信,但是战斗必定是相当惨烈的。

孟子的意思是,周武王是“有道”伐“无道”,“至仁”伐“不仁”。商纣王昏庸无道,商王朝的军队应该军心涣散,心无斗志,一触即溃;商王朝的老百姓,应该举着周人的旗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怎么还能战斗到血流漂杵呢?

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对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全是对的。无论著书人多么客观公正,总有材料的选取,和叙述角度不同的问题。这就必然有所偏颇,有取舍,有倾向。这是足以能够影响读者思想的。

商纣王,这个“纣”子是周人给他的谥号。“残义损善曰纣”。[汉·蔡邕《独断》]其人是帝辛,本名受德,帝号辛王。此人重视农桑,发展生产,强胜国家,是有很多政绩的。司马迁说他:“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史记·殷本纪》]总之刚愎自用,独断专权。司马迁这样说,是不是有某些偏见,不敢妄断。此人好酷刑,滥杀无辜,“好酒淫乐,嬖於妇人”宠幸妲己,这也是书上记载的,按照孟子的说法,挤掉七八份水分,所剩也就无几了。商纣王的失败在于他的无休止的东征,穷兵黩武,众叛亲离,另外一点就是他对于周武王过于轻视,这一点则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

研究是要深入的,考察是要全面的,分析是要中肯的,看问题不能先入为主。书上写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书上没有写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对的。实事求是,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