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鲜|玉臂藕,泥水深处的“白富美”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水中的鲜蔬大多味道淡薄,而外在洁净可爱,菱、莲子、茭白……还有藕,莫不如此。它们也都有着极清新的气息,深嗅,就是水乡的味道。

在汉寿,刚从淤泥中起出的一船玉臂藕,散发的清香和它生长的黑暗湖底形成强烈对比,尤其是当它用水冲洗干净后,露出的莹白形貌,更是造成视觉冲击。那时忽然想,既然农历六月称之为“荷月”,能否也让一个月给藕呢?就以一个月的光阴来赞赏它的玉色。

文/王砚

图/陈敏捷

早晨七点半的挖藕人


12月15日,汉寿县龙阳镇筲箕洼渔场,早晨七点半。晨曦黯淡,几颗疏星已是半隐退,薄雾缓慢涌起,渔塘与藕塘发散出微光。一支十几个人组成的挖藕队伍划着小船,陆续进入了一片水面。

他们已经穿戴好防水皮衣,每人肩扛长长的高压水枪,慢慢步入及腰的淤泥里。柴油机开始轰响,他们握紧水枪,在水下冲刷淤泥,将深埋在泥里的莲藕捞出。天色亮起来了,没有鸟鸣,周围的鸟雀全都被柴油机的马达声惊飞了。远处凋败的荷茎静默着,水面上陆续漂浮起一节节裹着泥的藕。今天,十七个人要完成挖2万斤藕的任务。





水中的每个人都侧着头,低着腰,深冬覆盖着绿藻的河水几可触及脸庞。我总以为水下寒冷,但55岁的陈德喜不一会儿爬上岸来,脑门上热气腾腾,急着要脱去一件毛衣。他解开防水皮衣胸前一个大洞上的皮筋,将头和手臂钻出来,并不费事。防水皮衣从头到脚都捂得极严实,难怪他们并不感到特别寒冷。“一动起来就不冷了,比夏天挖藕强,甚至比我们那做瓦匠的也强。”他边脱边解释,夏天头顶烈日,水面上暑气蒸腾,防水服里面也是一层汗水,那滋味想想都够呛。

挖藕工陈德喜

 陈德喜一年有七八个月都在挖藕,湖南、湖北、广西……凡是产藕的地方,他都去,收入可观。以前挖藕用锹,效率低,“水里面使不上劲,没经验的人很容易把藕挖伤挖断,老板就不收了”。他自认为是湖南第一个使用高压水枪的挖藕人,效率一下子提高了,每天能收1700~1800斤藕。水枪技术是安徽人传入的,对于莲藕的种植培育,他们似乎也比湖南人了解得更深入,像这几亩水塘里的“鄂莲3号”,就是他们从湖北引进的优良藕种。

 “哦嗬!好大一条!”正说着,那边忽然传来一连声惊呼,原来一个挖藕工捉到了一条肥大的黄鳝,扭头摆尾,一时引得大伙儿开心起来。这是艰苦的劳作中难得的小轻松。


摸到一条大黄鳝。

十一点,送饭的人还没来,我逡巡在堤岸上,替他们望眼欲穿。过了一刻钟,一艘小船施施然从远处驶来,船上载着一只塑料桶,一摞碗。人们纷纷关闭了水枪,上岸歇息。

在水枪的噪声里是没有办法交流的,只有吃饭时,他们才能嘻嘻哈哈一番。

今天的午餐和平时一样,糯米粑粑煮大白菜,外带一碗腊八豆炒辣椒,一碗腌萝卜。队长胃不好,额外煮了米饭。“中午随便吃点,粑粑经饿。晚上再搞一餐好的!”每个人都这么说,大口扒拉着白菜叶子。




但柴油机的声响还是没有完全停下来,远处,一个孤独的身影仍在水里忙碌着。

 “那是谁?不吃饭?”我指着那个身影问。

 “你可以去找她问一问,她是广西人,我们这个队里唯一的女士哈!”人们笑起来,指着另外两个吃饭的小伙子说,“那是她的儿子和外甥,一家三个都挖藕。”

我们坐着送饭的小船向她驶去,她背对着我们,一下下极努力地躬身挖着。喊了一声“大姐”,这才转过身来,一张圆脸上沾满了泥,已结成了泥痂。

  “我是赵球英!”她腼腆地笑笑,一口广西味儿的普通话。她来自贺州,今年快五十岁了,早已有了两个孙子。大儿子去了别的地方打工,只有小儿子李小林和她一起。我好奇她是怎么找到汉寿县的,她说,是小儿子今年在网上联系的藕塘老板,然后就过来了。“挖藕也是跟小儿子学的,没什么力气,挖不了多少,就挣个伙食费。”说罢她又是一笑,低头继续忙碌。在她的家乡,也有稻米和莲藕,不过却远不如湖南丰饶。


挖藕队里唯一的女性,来自广西的赵球英。

玉臂藕,内外皆如玉般洁白

下午两点半,挖藕的小船陆续回来了,满载着外表糊满污泥的莲藕,但淤泥也难掩一股清香。同样是一亩藕田,汉寿本土品种玉臂藕的产量远不如优选品种。县蔬菜办主任黄庆介绍说,常规藕田一亩平均能产4000斤左右,而玉臂藕一亩最多2500斤,还得留出500斤做种。挖藕工都不太愿意挖玉臂藕,它的根系异常发达,极深,需要花费更多力气。

玉臂藕从外形上看,它更像“手臂”,长,雪白,每一节并不像鄂莲3号那般浑圆粗短。老品种自有老品种的好。“现在市面上的菜藕,丝都很长很粗,拧一拧就成根绳了,这玉臂藕的丝非常细,略等于无,而且又脆又甜,可以当水果吃。”黄庆说。


记忆里的冬天,如果有一盘洁白晶莹的糖拌藕片端上桌,跻身于一堆油腻的鱼肉中,那不啻于落入草莽的佳人,引人垂涎。之所以要拌糖,也是因为藕自身的糖分并不多,改善口感而已。切了一节玉臂藕,果真细若无丝,且水分充足,极为爽口。品质这么好的藕,原来在汉寿种植广泛,《汉寿县志》记载:“县境之藕,有家藕、湖藕、田藕三种。……西竺山乡所产西湖藕,白如玉,壮如臂,又称玉臂藕,明清时期一度为贡品。”

此后,玉臂藕浮沉几起。清末,种植面积下降,藕种大部分沦为野生。民国时期又开始恢复发展。1938年7月,著名作家郁达夫为避战乱,带着一家五口,辗转从武汉坐船来到常德,他的留日同学易君左得知后邀请他们全家去自己的故乡汉寿暂避,就住在现在汉寿北门“蔡天培号”醋铺掌柜蔡仲炎家里。郁曾去汉寿有名的南湖花姑堤游玩,见到县城抗日慰问团的两位女子正在自家藕田里洗玉臂藕,以慰西竺山陆军医院的伤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竺山乡的农民甚至通过包藕饺子、炸藕粑粑来增加收入,日子过得还蛮红火。可是因为低产,难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市场冲击严重,现在,种植范围以汉寿酉港、大南湖、龙阳等乡镇最为集中。


筲箕湾的玉臂藕来自龙阳镇老鹳树村,每亩放藕种400~600斤,连续培育了三年,今年才得以收获。“它的叶子也要比其他藕种的叶子小,基本不落,开的藕花都是白色。”黄庆说。最长的主藕节可以长达1.5米以上,外皮和肉色如玉般洁白,细数一下,有九个藕孔。“一弯西施臂,七窍比干心”,这是形容莲藕的诗句,挑选“七窍”还是“九窍”的藕做菜有个诀窍。七孔藕大多外皮黄褐,形体短粗,淀粉含量高,水分少,自然用来炖汤为佳,吃起来粉糯;九孔藕的颜值明显要高于七孔藕,洁白细长,生吃脆嫩香甜,宜凉拌、清炒。

切片以糖蘸食,最佳

 有着清凉风的创世之初,山间的河流覆满了莲花。它是地球最早出现的开花植物。世间花卉多先花后实,而莲花则是“华实齐生”(《群芳谱》),一身独显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不难理解它与佛教的渊源。在医家眼中,它“百病可却”,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其中藕最为神奇,“生卑污而洁白自若……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种植历史亦久远,1970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现世,墓室里有一云纹漆鼎,将鼎盖揭开时,里面有近十片莲藕浸泡于水中。而早在西汉初期,《尔雅·卷下·草类》就把“荷”各个部位的名称解释得十分详细了。到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描述藕的栽培技术,一直到现在都还是这样:“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不难想象,这种清丽可人的植物后来是如何遍布各条河流,成为佛前的供奉,餐桌上的佳肴。藕农,也从各项农业分工中独成一家,专以种藕为业。《湖南乡土地理·衡州府·物产》(1910年)就专门提到一项重要的税收条目,莲实税,因为当地的许多农民都废田植藕,足以说明当时莲藕之盛,政府需要特意增设一个“莲实局”。甚至在饥荒年间,莲藕也成了救济粮食。


 莲藕多了,自然在“食”法上也丰富起来。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湖南湖北最爱的莲藕煨排骨,几乎家家都有一套香浓妙法。排骨洗净,焯去血水,待水烧开后,再放入排骨,与生姜、料酒炖上一刻钟,以小火熬上45分钟,慢慢地,汤汁变得乳白,这时可以下莲藕块,继续熬煮半小时,放盐。烹制任何与藕相关的菜,盐都不能搁得太早,否则容易变黑。起锅时,洒点香葱和胡椒,一锅聊解乡愁的莲藕排骨汤即大功告成。

清代的《农圃便览》中还记录了这样一道做法:绿豆粉调砂糖,灌至藕孔中,煮熟,切片,并说切斜片的话,糖粉就不会剥落。这道蒸糖藕,据说有强大的醒酒功能。至于像玉臂藕这样脆嫩的莲藕,许多食单上都只有最简易的做法:切片以糖蘸食,最佳。再不济,用沸水烫过后,细细拌以盐、醋、姜末,尽量保全它的清脆可口之品性,“或炒或煮,均失清芬”。


so,“从前慢“的日子又“回来”了

……

湖湘地理

如果你喜欢去火山,看冰川,捡化石...探索一系列有趣的事情,关注我,带你走遍湖湘每一寸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