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要点解读(上)

 海子布瓜的世界 2017-01-09


本文原载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年第6期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一旦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或肝衰竭,将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1]。由于慢乙肝早期症状不明显,基层医师对该病认知不足,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规范的诊治及管理。为了规范慢乙肝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先后于2005年、2010年、2015年发布了3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此为基层医生解读2015年新版指南[2]中的要点,以强化基层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提高预防及诊治水平。


一、术语、流行病学和预防


2015版指南开篇第一部分提出了20多条术语,对于慢性HBV感染、乙型肝炎康复、慢乙肝急性发作等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突显了指南的规范性。流行病学方面,HBsAg携带率从1995年全国的9.74%、2006年1~59岁人群的7.18%[3],到2014年全国1~29岁人群调查显示的1~4、5~14和15~29岁分别为0.32%、0.94%和4.38%,我国HBsAg携带率逐年下降,让我们看到大力推广落实乙肝疫苗接种带来的成就。基层医生还要注意的是,根据2014年全国1~29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HBsAg携带率还存在城乡差异及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的HBsAg携带率比中东部地区高,农村比城市携带率高,这一差异在15~29岁这一年龄段更加明显。由此可以判断,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慢性HBV感染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在西部以及乡村地区,慢乙肝的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预防方面,2015版指南强调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并提出4条非常具体实用的推荐意见。根据指南,基层医务人员也属高危人群,因此应重视自身乙肝疫苗的接种,建议在检查肝功正常、乙肝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全阴性的情况下,按照0、1、6方案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如果发生意外暴露,可以按照指南推荐的措施进行预防:①血清学检测:立即检测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 miu/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肝疫苗(20="" 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各20="">


二、自然史


2015版指南指出,不同年龄阶段感染HBV的结局是不一样的: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期感染者,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4]。我国HBV感染者多为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感染。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划分为4个期: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5]。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经过以上4期。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在2015版指南中,对慢乙肝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进行了更加系统、详尽的描述。慢乙肝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2%~10%,代偿期肝硬化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的年发生率为3%~5%,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仅为14%~35%[6]。肝硬化患者HCC年发生率为3%~6%[7]。这些数据证实,慢性HBV感染的危害在于疾病进展的后果即肝硬化、肝癌。


三、实验室检查及肝纤维化无创评估


传统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Bc-IgM、HBVDNA等。2015版指南强调了HBsAg、抗-HBc定量检测的意义,指出其可用于预测疾病进展、抗病毒疗效。HBV DNA主要用于判断病毒复制水平及传染性强弱,需要特别提醒基层医生的是,目前基层医院大多采用国产试剂,检测下限多为500拷贝/ml或1 000拷贝/ml,可能会影响治疗适应证及疗效判断。指南建议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下限一般为12~20 U/ml,即60~100拷贝/ml。另外,指南中还增加了诊断HCC的另一重要指标即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可与AFP互为补充。


瞬时弹性成像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的重要指标,2015版指南对其结果判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还新增了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和FIB-4指数[FIB-4=(年龄×AST)/(血小板×ALT的平方根)],用于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期。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均正常者,瞬时弹性成像显示肝硬度测定值(LSM)≥12.0 kPa诊断为肝硬化,LSM≥9.0 kPa诊断为进展性肝纤维化,LSM 6.0~9.0 kPa者如难以临床决策,考虑行肝脏活组织检查[8]。与2010版指南不同的是,对于慢乙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2015版指南推荐采用国际上常用的Metavir评分系统[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