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李渊李世民父子始终互不信任

 子健168 2017-01-09
为什么李渊李世民父子始终互不信任
历史上的事情往往是阴差阳错,充满戏剧性,比如大唐王朝的开创与建立就完全是一个偶然。李渊开始没想要过当皇帝,以至于后来李渊真做了皇帝,自己都感到意外,好事儿来的太“突然”,似乎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自己已经是皇帝了,欣喜之余,多少有几分失措与茫然。当年,李渊与裴寂一同在隋朝为臣,李渊做皇帝后,有一次与裴寂聊天。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裴寂)》》:
“帝(李渊)尝从容夸语曰:‘前王多兴微细,间关行阵而后成功。我家陇西旧族,世姻娅(ya连襟)帝室,一呼倡义,不三月而有天下,公复华胄,职宦光显,非刘季亭长、萧曹刀笔吏比也。我与公无愧焉。’”
就是说,一次,李渊从容对裴寂夸口说:以前帝王大多在细微处兴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而后才成功的。我李渊是陇西贵族,又是皇室姻亲,振臂一呼,不到三个月便得天下,你裴寂也是家世显赫,位高名重,所以,我们二人不是汉刘邦这种亭长、萧何曹参这种刀笔小吏可以相比的。我与你二人无愧于今天的这个位置。
李渊这番表白说明他这个皇帝做的并不自信,自信的人无需如此表白。李渊本人是世家出身没有问题,父亲李昞与隋文帝连襟也是事实,自然不同于汉刘邦这种亭长,然而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做皇帝,显然是太勉强了,也实在也没什么可炫的。至于说到裴寂的“华胄”,显然不是事实,裴寂出身贫寒,靠自身的努力得以进京,后来才得到一个“晋阳宫副监”的职位,一点儿都不显赫。李渊之所以能做皇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儿子李世民的极力推动。据《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
“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后来李世民又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最终平定各路军阀,成就了李渊的帝业。对于这一点李渊始终态度暧昧,不愿正视,也正因为这一点,造成了父子二人解不开的心结。
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亲外甥,因为隋文帝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的姐姐嫁给了李渊的父亲李昞,杨坚与李昞是“连襟”,如此隋炀帝杨广与李渊就是表兄弟。这两家的关系在北周时已经很“亲密”了。当时李昞与杨坚二人在北周同朝称臣,李昞任北周柱国大将军、唐国公,地位在“连襟”杨坚之上,只是死的早,后来杨坚做了北周的宰相。
李昞与杨坚这对“连襟”的确牛的很,杨坚夺了北周的江山,建立隋朝;而李昞的儿子李渊又夺了隋朝的天下,建立大
唐。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这几百年的天下一直都在这两家有血缘关系的人手里,这也算是历史上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杨、李二家有了这层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的李世民会以“帝王之礼”重葬隋炀帝,本来就是“一家人”。当初,杨坚就很看中李渊这个外甥。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仁公(李昞)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袭封唐公。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姨母),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
就是说,李渊的父亲李昞生有异相,性格宽阔仁厚,承袭唐公。隋文帝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所以,隋文帝杨坚对李渊很好。
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名叫独孤伽罗,性格霸悍,杨坚都怕她,《隋书》有六个字的评价:“高祖甚宠惮之。”李渊有这么一位姨母,无论是在北周朝,还是在隋朝,想必李渊的仕途都很顺。公元613年,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将反叛,是李渊在第一时间告知隋炀帝杨广。当时杨广正在辽东,第二次征伐高丽。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辽东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
就是说,隋炀帝征伐辽东,派遣李渊于怀远镇督运粮草。隋礼部尚书杨玄感将反叛,杨玄感的几个兄弟都从辽东前线逃了回来,李渊首先觉察到杨玄感要反叛,告知隋炀帝,隋炀帝马上班师回京,让李渊抵御杨玄感,下令关右各郡都要听命于李渊。
到底是“亲”兄弟,操的心不一样。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死,即位的隋炀帝在短短的数年间,营洛阳,筑长城,开运河,又三下扬州,耗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尤其是绥靖突厥、三征高丽,更是耗尽国力,将国家拖入绝境,百姓不堪重负。一时间,国内纷纷反叛,烽烟遍地,对雄心勃勃的隋炀帝打击很大,尤其是礼部尚书杨玄感的反叛,对自负的隋炀帝刺激太大,开始对大臣猜忌,不信任,就是表兄弟李渊也一样猜忌。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以疾对,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贿赂以自晦。”
就是说,当时,隋政荒人废,天下大乱,隋炀帝常常猜忌杀戮大臣。一次,隋炀帝有事召李渊,李渊有病,没有按时去拜谒。李渊有个外甥女在后宫,隋炀帝问李渊怎么回事儿,外甥女说李渊病了,隋炀帝说:会死吗?李渊听说后更加害怕,于是用酗酒贿赂掩盖自己。
李渊未必有病,他不见杨广是害怕而不敢见,这个时候隋炀帝对大臣多猜忌,说不准什么时候脑袋就搬家了。由于隋炀帝的猜忌,搞得这班大臣人人自危,连“亲”兄弟李渊都这样了,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此时的隋朝虽然遍地烽烟,义军四起,甚至“体制”内的一些朝廷官员也加入到“义军”的队伍当中,但是李渊并没有想过要趁人之危,更没有想取代杨广做皇帝。李渊能做皇帝的真正原因是他儿子李世民,这个儿子不甘平庸,看到天下大乱,一心要大干一番。
此时的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一帮才俊,这是一群不甘寂寞的英杰,甚至包括一些“亡命之徒”。历史上许多大事表面看都是偶然,实则是偶然当中有必然。一帮雄心勃勃者搞到一起,想不闹出大事儿来都难。李渊不想当皇帝不等于他的儿子李世民不想,一个人有多大的胸怀(容人、容事)决定他多大的事业。
其实早在隋炀帝如日中天的时候,已经有人看出隋朝一定会亡,这个人比李世民更早更深刻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公元589年,隋灭掉偏居江左的陈朝,南北时隔三百年后再次统一。当时,很多人认为天下从此太平,但是当时的隋监察御史房颜谦有个儿子却有不同的看法。此人就是后来大唐的一代名相房玄龄,此时还不到十八岁。据《新唐书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一(房玄龄)》:
“(隋)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rang侵夺)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xi争斗),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颜谦惊曰:‘无忘言!’年十八,举进士。”
就是说,隋开皇年间,天下一统,都说大隋江山永固了,房玄龄私下对父亲说:今皇上无功德,只是以前朝旧亲的便利,妄杀前朝皇亲,从而侵夺天下,不能为子孙做长久打算,而且在太子的问题上又废长立庶,竞相奢侈僭越礼法,相互倾轧争斗,王朝终会因内乱相杀而夷灭。现在看上去虽然太平,然而其灭亡只在须夷之间。房颜谦大惊说:你别乱说!房玄龄十八岁,中进士。
李世民看到的是现象,而房玄龄看到的是因果、是本质,这个人更厉害。这是个早慧的神童,见识过人,十八岁便考中进士。这是后话。
有人说,大事业都是几个年轻人“闹”出来的,闯出来的。李世民起兵反隋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一个叫刘文静的人。这个刘文静是何许人也?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陕西武功县)。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
就是说,刘文静自称祖先在彭城,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父亲刘韶,隋官员,战死,赠上仪同三司的官爵。刘文静以死难者儿子的身份承袭父亲的官爵。
刘文静虽出身官宦家庭,父亲早早就死了,刘文静承袭了父亲的官爵。这是个不甘寂寞的人,所谓“乱世出英雄”,他与好朋友裴寂有一番对话,暴露了他的“野心”。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刘文静)》:
“(刘文静)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吒(感慨,叹息)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可终羁贱乎?’”
就是说,刘文静风度出众,有器量,有谋略。隋大业末年,为晋阳县令,与晋阳宫宫监裴寂友善。裴寂看到城垛上士卒往来传烽火甚急,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在何处安身!刘文静笑着说:如果真如你说的那样,那正是豪杰用武之时。你我二人会永处贫贱之地吗?
人与人之间实在是大不同。面对隋末的乱世,刘文静不象好朋友裴寂所表现的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异常的兴奋。这种乱局很快便牵涉到每个人,包括刘文静本人。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刘文静)》: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就是说,刘文静因与叛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入监狱,李世民环顾周围没有可以商量的任,于是他前往监狱探视刘文静。
李世民对刘文静应该早有耳闻,大家都在太原这片区域,晋阳令刘文静应该是经常向太原留守李渊汇报工作的。毫无疑问,彼此早已相识,非常了解。所以,李世民到监狱找刘文静不是偶然的。刘文静看到李世民喜出望外。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刘文静)》:
“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shan 锐利),非汤、武、高、光不能定。’王曰:‘安知其无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xu温和)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隋炀帝)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褹(yi衣袖)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就是说。李世民去探望他,刘文静挑明了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李世民说:“怎么能知道没有这样的人?我来探望你不是出于儿女情长,而是打算和您商议大事。您有什么谋划吗?”刘文静说:“如今皇帝上南方巡游江、淮,李密包围逼近洛阳,群盗大概得以万来计算。在这个时候,若有真天子驱使驾御这些人,夺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百姓为躲避盗贼都搬入城内,我作了几年县令,了解其中的豪杰之士,一旦把他们收拢来,可得到十万人。您父亲所率领的军队又有几万人,一言出口,谁敢不服从?以此兵力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功。”李世民笑道:“您的话正合我的心意。”于是他就暗中布署宾客。
刘文静将李渊父子比做“汤、武、高、光”显然有点夸大了。李世民的当仁不让,不仅是他看到“世道将革”,也是他年轻气盛。李世民与刘文静的“狱中对”不知道能不能比做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刘文静的话当中可以了解,刘文静利用其晋阳县令的地位,在江湖上广泛结交“天下豪杰”,颇有威望,已经很具有号召力了。
这个时候是隋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7年,当时李渊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还只有十八岁,身边已经集聚了一批“壮士”,除了刘文静,还有几位,都是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志同道合者,也可以说是“亡命徒”,刘弘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据《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十五(刘弘基)》:
“刘弘基,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少以(祖)荫补隋右勋侍。大业末,从征辽,赀(zi资)乏,行及汾阴,度后期且诛,遂与其属椎牛犯法,吏讽捕系。岁余,以赎论,因亡命,盗马自给。”
就是说,刘弘基,今陕西泾阳人。隋时因祖荫补授右勋侍。隋大业末年,随军征伐辽东,缺乏物资,一队人走到汾阴这个地方,想着自己一定会因误期儿被治罪杀头,于是刘弘基与其下属故意屠牛犯法,暗示官吏将自己抓捕入狱。一年多后,以赎刑论处,于是亡命在外,以盗马为生。
刘弘基就是这么一个逃犯,一个亡命天涯盗马贼。收留这么一个人是要有勇气的,从这一点上看,李渊为应对隋末“乱世”还是有准备的。据《唐书卷九十列传第十五(刘弘基)》:
“至太原,阴事高祖。又察太宗资度非常,益自托。由是蒙亲礼,出入连骑,间至卧内。兵将举,弘基募士,得二千人。”
就是说,刘弘基来到太原,暗中依附李渊。又看到李世民的才干气度非同寻常,更加委心相托。由此蒙受信任礼遇,二人并骑出入,甚至同入卧室。
李渊身边还有一位“亡命之徒”,这个人是李世民的老婆(后来的长孙皇后)的祖叔长孙顺德。据《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长孙顺德)》:
“顺德仕隋为右勋卫,征辽当行,亡命太原,素为高祖亲厚。太宗将起兵,令与刘弘基募士于外,声备贼,至数万人,乃结队按屯。”
就是说,长孙顺德在隋任右勋卫,应当随军征辽,逃到太原,依附李渊。李世民将起兵,令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在外招募士卒,声称防备贼军,人数达数万人,在外结队驻扎。
还有一个人也很关键,此人是李世民的生母太穆皇后窦是的从兄弟窦琮。也是犯法的“亡命徒”。据《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窦琮)》:
“(窦琮)有武干。大业末,犯法亡命太原,依高祖。与秦王有憾,不自安,王方收天下英豪,降礼接之,与出入卧内,琮意乃释。”
就是说,窦琮(cong)是一位将才。隋大业末年,犯法逃到太原,为李渊所收留。由于窦琮与李世民有矛盾内心不安,这个时候,李世民正广收天下豪杰,对窦琮屈身接纳,与其一同出入卧室,窦琮疑意消释。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十八岁的李世民看到机会来了,准备干了。但是这个事情如果没有李渊的参与,李世民是做不成的。然而,李世民准备起兵的事儿李渊并不知道。此时的李渊没有丝毫起兵的意思。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就是说,李世民决定起兵反隋,而李渊不知情,李世民想将此事告知李渊,又怕李渊不同意。
李渊、李世民父子二人一开始虽然在行为上有同步的地方,但是二人在思想上并不一样。起兵反隋这种事情毕竟风险太大,要么家破人亡,要么变家为国。相对于李世民一心要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李渊还是不愿冒这个险,毕竟自己身为皇亲,唐国公,地位已经不低。
李渊是有实力没想法,李世民是有想法没实力。怎么办?如何让李渊也参加进来?还是刘文静有办法,也正因为这个“办法”为刘文静后来的被杀埋下来祸根。这是后话。先说他们是怎么设套让李渊钻的,他们首先拉拢李渊的好朋友裴寂。人都有弱点,那么裴寂的弱点是什么呢?穷。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裴寂)》:
“秦王(李世民)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阳不胜,寂得进多,大喜,日兹昵。太宗以情告之,许诺。”
就是说,李世民与刘文静商定起兵反隋大计,没敢告诉李渊,由于裴寂与李渊关系最为善厚,于是拿出自己数百万的私钱给龙山令高斌廉,让他与裴寂赌博,故意输钱,于是裴寂“赢”了很多钱,很高兴,关系日益亲近。李世民将实情告诉裴寂,裴寂许诺去说动李渊。
裴寂明白这钱不是白得的。当然,裴寂与李世民也是互相吸引,所谓英雄识英雄。那么裴寂是如何说动李渊的呢?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
就是说,当时,李渊任太原留守,又兼任晋阳宫宫监,而李渊的好朋友裴寂为晋阳宫副监,李世民与裴寂合谋,由裴寂选几个晋阳宫的宫女私侍李渊。李渊到裴寂那里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裴寂将李世民将起兵反隋的事情告诉李渊,李渊大惊。
这个时候,李渊才知道他上当了。但是喝也喝了,玩儿也玩儿了,而且也“酒酣从容”了,接下来的事儿该怎么办?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为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就是说,裴寂说:为何让宫人私侍公宴饮,因为这个事儿如果泄漏当杀头,这么做就是为了给你说起兵的事情。此时,李世民也进来劝说李渊,李渊假装不同意,还要将李世民押送官府,接着就同意了,说:我爱护你,岂会将你送官?但是没有马上起兵。
这几个人做好了局,李渊怎么能出得去,李世民这是“逼”父起兵。李渊虽然被李世民以及一帮哥们儿逼上了一条不归路,但是,还心存一线侥幸,并没有马上行动,想等等看。这个时候,刘文静又在背后烧一把火,逼裴寂再去说服李渊。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刘文静)》:
“文静谓寂曰:‘公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唐公名载图谶,闻天下,尚可怗怗(tie平静)以待祸哉?’又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待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
就是说,刘文静对裴寂说:公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唐公天命做皇帝,天下人都知道,能这样静静的等待灾祸降临吗?刘文静又威胁裴寂说:你身为晋阳宫宫监,用宫女招待客人,你小子死了没什么,为何要连累唐公?
裴寂于是再次劝说李渊起兵,话说的很深,也很重。李渊是听从了裴寂的意见,同意起兵反隋。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裴寂)》:
“寂尝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闲饮酣,乃白秦王(李世民)将举兵状,因言:‘今盗遍天下,城阖内外即战场,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唐公然其计。”
就是说,裴寂曾让晋阳宫的宫女私侍李渊,恐事情泄漏被杀,二人闲来酣饮,于是告诉李渊李世民将要举兵反隋的情况,劝说:现在盗贼遍天下,城外就是战场,唐公您虽遵小节,仍不免死。如果起兵举义师,不仅可以免祸,还能成就大事业。李渊同意。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总是由裴寂去动员李渊?为什么李渊就会听裴寂的?这位裴寂到底是何许人也?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裴寂)》: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 yi)人。幼孤,兄鞠(ju抚养)之。年十四,补郡主簿。及长,伟容貌,涉知书传。隋开皇中,调左亲卫。家贫,徒步走京师,过华山祠,祈神自卜,夜梦老人谓曰:‘君年逾四十当贵。”
就是说,裴寂是个孤儿,由兄长抚养。十四岁,补任郡府主簿。长大后,相貌魁伟,博通史籍。隋开皇年间,调京城任左亲卫。家贫,徒步走到京师,过华山的时候,入祠占卜,夜里梦见一老人对他说:君四十岁以后当富贵。
裴寂应该是个早慧的神童,想想十四岁的郡主簿是个什么样子?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少年,该是一个多么秀朗的才俊。裴寂也终因自己出众的相貌被调入京城,任亲卫。裴寂应该是这个时候结交了皇亲李渊,二人关系莫逆。裴寂最大的特点就是“厚善”,也许正因为这二个字,才使得李渊格外看中裴寂。所以,与其说李渊能听得进裴寂的话,不如说李渊更看重的是裴寂的人品。
隋炀帝能让裴寂看守晋阳宫,无疑也是看中了裴寂的老实厚重。李渊、裴寂二人回到太原,一个留守,一个宫监,关系更加亲密。据《唐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裴寂)》:
“(隋炀帝)大业中,(裴寂)为齐州司户参军,晋阳宫副监。唐公雅与厚,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
就是说,隋大业时,裴寂为齐州司户参军,晋阳宫副监。李渊与裴寂关系莫逆,饮酒畅谈通宵达旦。
天下事都是机缘,虽然李渊一直不想起兵,尽管儿子李世民一而再再而三地逼促父亲,但是父子二人的想法从根子上讲就不一样,一个偏于保守,毕竟李渊已经五十二岁;一个积极开拓,年方十八岁的青年。然而天意似乎更偏向于李世民。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李渊)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就是说,李渊管辖之地盗贼越来越多,突厥又几次来犯,李渊出兵无功而返,隋炀帝派遣使者要将李渊押往扬州问罪,李渊大为恐惧。李世民说:事情紧急,应该马上起兵!很快,隋炀帝又派遣使者赦免李渊,这个事情不了了之。
李渊最终于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反隋,十月便从太原打到长安,十一月攻入京城,第二年,即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登基做皇帝,前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一个伟大王朝的建立竟然是如此偶然,谁也不会去想以后如何的波澜壮阔。
李渊起兵反隋的事情可谓一波三折,如果说当初李渊一点儿“野心”都没有,一点儿想法儿都没有,似乎也不大可能,否则当初他不会收留那么多“亡命之徒”。而且李渊这个人也并非窝囊之辈。李渊是将门之后,射术精湛,一身是胆。据《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隋大业)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贼败去,而敛其尸以筑京观,尽得其箭于其尸。”
“(隋大业)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于西河,破之。”
就是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打击母端儿贼军,李渊发七十箭皆中贼军,贼败走,李渊收贼军尸首,将所射的七十支箭全部找回。公元617年,任太原留守期间,又击败飞贼于西河。
无论怎么说,在起兵反隋的事情上,李世民比他老爸李渊要主动的多,积极的多,这一点是肯定的。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谁是大唐的建立者,后来之所以发生“玄武门事变”与这个大有关系,也正是这一点也导致父子二人始终不能相互信任。
促使李渊起兵反隋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李世民的促逼;二是隋炀帝要将李渊治罪引发的恐惧;三是图谶。
上面已经讲了前两个,现在讲第三个。当时外面盛传李氏将当国,据《随书卷二十二 志第十七》:
“大业中,童谣曰:‘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
由于这个童谣,隋炀帝已经开始杀李姓的人了,虽然后来说这个“童谣”所对应的是李密,李渊还是很害怕。据《旧唐书卷三十七志第十七》:
“隋末有谣云:‘桃李子,洪水绕阳山。’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后李密据洛口仓以应其谶。”
就是说,隋炀帝因“童谣”,怀疑李氏当国,将一位叫李金才的人诛灭。后来李密反隋,占据洛口仓,隋炀帝便认为童谣中的“李氏”指的是李密。
图谶对促使李渊起兵反隋在心理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图谶这种事儿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隋炀帝是这样,对李渊也是这样,甚至对刘文静这帮人也是这样,这帮人一直拿图谶这种事情号召义士,聚集人气,李渊成了这些人反隋的一块金字招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渊是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