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霍老师一起学《论语》(19)

 美文云中飞 2017-01-09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三则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们先把个别字解释一下,这个道路的“道”是通假字,相当于领导的“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都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就是“以政道之,以刑齐之”、“以德道之,以礼齐之”。“以”是“用”的意思,“之”代指万民百姓。

 

在这句话里,孔子说,如果用行政命令、高压统治来治理百姓,用严刑酷法、强制手段来整顿百姓,会怎么样呢?“民免而无耻”。这个“免”是苟且免除之意,也就是为了不受惩罚、免除处罚,而表面勉强遵守法规限定,但是内心并不信服,所以结果就是“无耻”。

 

这个“耻”字也是儒家伦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属于耻感文化。在繁体字中,“耻”(恥)是一个“耳”字旁加一个“心”字,《康熙字典》解释说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意思是说,如果人们做了天理良心中不该做之事,就会心中惭愧,不知不觉中面红耳赤,这就是“耻”。


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如果连羞耻之心都没有,并且不以为耻,那么还有什么道德原则可言?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孔子这句话说:用政令、用刑法来管理民众,老百姓为了免除惩处,所以假意服从,可是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生出真正的羞耻心,一旦法令稍稍松弛,就立刻违纪作乱。

 

然而,“以德道之,以礼齐之”会怎么样呢?关于这个“德”字,我们在《为政》第一则,“为政以德”里进行过详细的解释;这个“礼”字也在之前的讲解中有相关的阐述。孔子说,如果能顺从天地自然之道,依从天理人伦之情,用宽厚仁爱之德引导老百姓;如果能用发自内心的人文情感,自然而然的敬畏与尊重,用这种自我约束、进退有度的礼乐教化来规范百姓,百姓就会“有耻且格”。

 

《礼记.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个“知仁勇”三者兼备的理想的人格境界。孔子也说过“行己有耻”,为人处世,绝不做令人羞耻之事。

 

一旦百姓有从内心中生发出来的羞耻之心,就会自然按着内心的引领去行走人生,所以才能“近乎勇”,才能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社会,勇于“格”。这个“格”字是“正”的意思,就是不用外在的鞭挞、笞责,自我内心中的力量就会驱使自己格除心灵上、行为上的瑕疵和污点,勇于归正、勇于自新。

 

所以朱熹也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录·卷十三》)王阳明说:“致良知”。清末的龚自珍更是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

 

我们看,这个“耻”字在修身齐家治国中有何等重要的影响。圣人之言一体万用,于个人也好、于家也好、于国也好,再严厉的惩处管理,都不如从内心中生发出仁爱慈悲,不做羞耻之事,懂得尊敬和畏惧,经常自省,勇于改过。




我想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耻”字意味着一种边界和约束。而真正的边界永远不在冷漠的法律条文、永远不在冰凉的铁窗锁链。真正的边界和约束,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主讲人:

霍明琨教授

古典文学博士?

历史学双博士后?

超高人气美女教授?

首届“冰城文化名人”?

百家讲坛、东方名家嘉宾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得主?

黑龙江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

中宣部“礼敬传统文化”全国示范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