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霍老师一起学《论语》(23)

 美文云中飞 2017-01-09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来接着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四则,看一下孔子叙述自己人生中的后两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和“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60岁,常常被我们称作是花甲之年天干地支的配伍,六十甲子是一个轮回。所以60岁往往在人生的年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仿佛意味着生之旅途的循环往复;在历经沧桑之后,对生命认识的很多东西重新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境界孔子概括为“耳顺”。


“耳顺”的第一个含义,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说: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此时已经跨过了天命之年,对天道和人性有了极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入耳之言便能听出潜藏的含义和声音,直接切入话题的本质,作出正向而正确的判断和理解。


第二个含义,心与耳相通。我们常说“耳聪目明”,“耳”的听觉需要与心连接。“聪”字里面有一个“心”。如果有分别心,那么就会觉得有的话好听,有的话不好听;如果没有了分别心,就会听一切都是好的,顺遂的,都能够欣然接纳。60多岁的年纪,已经见过人生太多风雨,看过人性太多的嘴脸,所以,反而心境淡然平静,就像《菜根谭》所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此时听人之言,已经没有好听不好听,忠言逆耳、美言顺耳的分别。

 


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受到过很多礼遇,也有过很多的讥讽、打击和嘲笑。就在他60岁那年经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找。被人笑话,像一个“累累若丧家之犬”,而孔子听到这句话,竟然欣然笑曰:“然哉!然哉!”60高龄奔波流离之中,仍然能有一种能力,给自己调侃,让自己释然。

 


孔子周游列国14年,67岁的时候夫人去世。68岁回到了鲁国。而69岁的时候,儿子孔鲤去世。孔子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候,回顾自己一生的行迹,感慨自己终于在70岁的时候达到了一种理想人生的境界,一种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叫做“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随性而为,是一种多么自由灵动,潇洒活泼的人生状态。“自由”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追寻的东西,裴多菲的诗里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了自由,抛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可是自由究竟是什么呢?

 

有一句话叫做:“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这句话里面所说的“自由”,我想更适合于人生四十多岁,此时已经不惑,“惑”这个字是“心”上有一个“或许”,有犹疑和两难。“不惑”,是知道自己所爱、所要,有选择,能拒绝。而人到70岁的时候,这种历遍人生后的自由则通达无碍,甚至没有了想做不想做的纠结。

“不逾矩”的“矩”是端正长方形的工具,意味着范围、尺度、法度、边界。此时人生的修为、人性的修炼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与天同体、与道合一。既自由自觉,又自然而然;物我混一,圆融无碍,天道与人道已经合而为一、了无分别。顺心而为,不论做什么都自然合于法度,动念不离于道。心之所至,就是道之所存。

 

这种境界,就像苏轼词当中所写的那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主讲人:

霍明琨教授

古典文学博士?

历史学双博士后

超高人气美女教授?

首届“冰城文化名人”

百家讲坛、东方名家嘉宾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得主?

黑龙江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

中宣部“礼敬传统文化”全国示范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