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得之七——人生之道

 xiaoyao110 2019-04-26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

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求学的年龄更小,孔子十五岁才开始求学,而现在的孩子自从踏入幼儿园就开始了求学之路,那时候仅仅才三岁。一直上到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深造读研,考博,一系列的求学道路走下来,基本上就快到而立之年了。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晚婚晚育,就是求学之路太长了,长达二十多年。

刚刚走出校门,就到了结婚年龄,甚至有的都已经超过了最佳结婚年龄,成了大龄青年。这时候自己还像一个孩子一样,什么都不懂,更不要说有什么积蓄了。刚刚参加工作,工资很低,养活自己才刚刚勉强,更不要说有精力去养活老婆孩子,更不能够独立去购买婚房。所以这一代的孩子到了而立之年也离不开父母的鼎力相助。如果父母有一定的积蓄,能够给自己买房买车,那么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就会稍微好一点,如果父母没有能力帮助自己,靠自己打拼,白手起家,真是难上加难。所以现在新毕业的大学生们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

人在忙碌的拼搏日子中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走到了不惑之年,这时候的人看待问题的眼光也提高了,处世也变得成熟稳重了。这时候就特别奉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五十就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什么样的境界才是“知天命”的境界呢?武侠小说中经常有一个描述“独孤求败”的境界。

讲述的就是一个少年剑侠初出道之时,往往用的是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宝剑,那萧萧剑气,舞动的风采真是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湛,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或者在江湖上成为一个有名的剑客的时候,这个人用的武器反而可能是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剑对他来讲现在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得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大侠,他的武功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划分而出于其上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就是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的和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他的手里只要随便拿个东西就够了;而等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他就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求一败而不可得,这个时候他得手中是没有兵器的,他双手一出,就能挥出剑气,所有的武艺都融会贯通在他的内心里。此时敌人已经不能和他对招,因他已经到了“无招”的境界,因为他的无招,故而对手不能破解。

其实这种境界也就是融会贯通的境界,就是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到达这个境界后就进入到了“耳顺”境界了。

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开阔,可以适应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个高度。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富含禅意的小故事: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一样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这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是本家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

所以人生的最高境界,越到最后,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看论语,品人生。对比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是否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