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人生境界

 武汉九歌 2020-08-31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关于《论语》的研究和著述千百年来也是数不胜数。它包含的思想结晶和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一直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那么究竟古人为何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就让我们探讨关于论语对于一个人从修身到心灵洗涤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一生都在学习读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治太平“。那么一代贤臣佐相竟称只靠一部《论语》就能治天下,平天下。这句话也是被千百年来的人们一直津津乐道,那么其中的奥义究竟在哪呢?

“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士人所经历的人生境界。那么《论语》中倡导的人生境界是什么呢?其实其中的奥妙一直就藏在书中。还一直被人引用。

就是在《论语》为政篇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字面的理解就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励志学习,到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够不能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客观对待各种意见和批评,七十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越过规矩。”

有人说这不就是每个年龄年龄段所处的人生境界吗?

其实不然。我们往往忽略了先哲的“话外音”。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句描述个人成熟阶段的至理名言当成人生的六大境界来看待。

一、“志于学”。学什么?抛开必须的数字、文字、定律、科学知识。更应该的是学习规则、学习品质、学习磨练自己的意志、性格、毅力,最终是按规则行事。说白了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准则。这是我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但这点很难,甚至有的人是穷其一生也很难学会。

二、“而立。”立什么?可不是简单的学了一项技能就能立足于社会。它是形成明确人生观和世界观之后对社会的表现和回馈。知道怎么做,并能够那样去做。这点可不是那么容易。多少人屈服于权力和金钱,遇到邪恶,不能伸张正义,不但忘了自己该干什么,甚至成了权利的工具。这类人不在少数。

三、“不惑。”惑是是什么?每个人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的“惑”。“惑”为金钱美女,“惑”为高官厚禄,“惑”为子女前程,惑为等等等等。那怎么做到不惑呢?关键在于理解如何理解“惑”。到了这个阶段尤其是还没成功的的人,有了许多看不开的事情。在你的语言里出现最多的就是:”我本该那样多好”,“如果我这样就好了。”其实这不过是人生必经的不同风景。孔子强调我们这时如果能做到不惑那么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最后的信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为外界所“惑”。不为生命留下遗憾。

四、“知天命”。什么是“天命。根本不是到达一定年龄的无奈。而是学会做“减法”。从根本上审视自己的内心,懂得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从而去除内心的杂念。

五、“耳顺”。“耳顺”是指超越自己,接受和听取不同的声音。年少时我们总会为一些不公平的事愤愤不平,甚至是怀恨在心。在这个阶段需要自己的定力,更主要的是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有更宽广的心胸和无私的博爱。学着接受不合理就是“耳顺”。

六、“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说要到了七十岁才能到达这个境界。可是“人到六十古来稀”。其实孔子的意思就是很少有人能做到了。那它指的事什么呢?一般人字面的理解是打破束缚,完全解放,放任自流,为所欲为。还有人理解是下意识地按规矩办事。其实不是。这应该是自由,是无为,是符合规律的做法,是“道法自然”。就是“不是潜意识的做法”,而是本能促使这么做,却是最合适方法。如果再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来描述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同时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说了这么多,你认为你到达了人生的那个境界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