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休宁胡正言刊刻《十竹斋画谱》 ——开创古代套色版画先河

 洁洁赢 2017-01-10

  明代雕版刻书发达,书籍数量猛增,木刻版画大量出现,其刻印之精,艺术性之高,超越宋元,特别是晚明胡正言十竹斋刊刻《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闵齐伋刊刻《会真图》,版画艺术与套版印刷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中国传统印刷技术的最高峰。几乎所有关于明代版画或印刷出版的研究,都必然会提及胡正言十竹斋的版画,甚至特辟专章专节来讨论。王伯敏说:“十竹斋的水印木刻,是明代版画的辉煌成就,它使中国的版画迈出了新的一步,对中国的雕版印刷,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贡献极大。”

  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九十一,无疾而逝”。胡正言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称次公。祖籍徽州休宁文昌坊,曾随父客居六安望江湾,继徙霍山。至迟于20岁(万历三十一年,1603)左右已在金陵上元县定居下来,住在鸡笼山侧。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卒,一直居住在南京,胡又自称上元人。李克恭《十竹斋笺谱叙》云:“斋内主人曰从氏胡次公也。次公家著清风,门无俗陋,出尘标格,雅与竹宜。尝种翠筠十余竿于楯间,昕夕博古,对此自娱,因以十竹名斋。”这是十竹斋取名的由来。《十竹斋笺谱叙》写于崇祯十七年(1644)夏,但十竹斋在万历年或至晚在天启初年就存在并开始了刻书活动。

  胡正言十竹斋所刻书种类多样,而以印谱及相关的小学、书法类为大宗,次为诗文与医书,除了《书画谱》及《十竹斋笺谱》外,少见具有版画部分的作品传世。医学为父兄家业,因此刊印了数本由其兄正心编辑的医书,正言自己也参与部分工作。胡正言长于治印,对古篆籀文有所偏好,小学方面的书为其出版的特色,所以南京礼部方檄令十竹斋刊印《钦颁小学》等书。十竹斋出版品大都集中在崇祯年间刊行。由此我们可以说,万历、天启时大约是十竹斋的创业期;崇祯时,制笺、印画、刻章、出版图籍,业务繁荣,当是十竹斋的鼎盛期;明亡后,十竹斋的业务逐渐衰落。

  胡正言通晓书画,精擅六书,人称“篆隶真行,一时独步”;又擅金石篆刻,谙知奏刀规律,有《十竹斋印存》四卷行世;他制墨、治印、造笺、刻竹,也参与版画创作,《十竹斋书画谱》中就有不少他本人的画稿。但作为一位刻书家,胡正言十竹斋经常雇有刻工“十数人”,胡正言对他们“不以工匠相称”,并与他们“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使得“诸良工技艺,亦日益加精”。当刻画“落稿或付印”时,胡正言“还亲加检点”,运用“饾版”和“拱花”技术获得巨大成功,把版画艺术和套版印刷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有里程碑意义。

  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色调不同,把画面的阴阳向背、浓淡层次,分解成若干套版样;用笔和雁皮纸勾描分解画面,准确地勾画出各色块的轮廓线,以区分出色彩的区域和层次;按照与原作相应的各种线条图案和皴法的风韵,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印时不仅每一套版都必须精密的吻合,施加彩墨还要依据画稿笔墨韵味,掌握干湿、浓淡、轻重的变化,使画面阴阳向背、浓淡深浅的效果,栩栩如生表现出来。古代把五色小饼摆成花卉、禽兽和珍宝等形状,堆叠在盘里,供陈设,称为“饾饤”。由于这种分色印版堆砌拼合形似饾饤,故称“饾版”。饾版印刷是在套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较之套版印刷更为成熟、精湛的工艺技术。它既有别于北宋出现的、用来印刷纸币的分版套印,也不同于元、明始用的整版套印,是一种类似于分版套印而又具阴阳向背、浓淡层次的新型艺术,清代中期以后称为木版水印。它的产品与手绘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拱花法,是把图画的轮廓线雕刻在木板上制成拱花版,在不施印墨的情况下,用凸凹雕版嵌合压印在纸上,使纸面拱起花纹的无色印刷,类似现代的钢印。此法可使画面中的流水、白云、鸟类羽毛、花叶的脉纹,一一凸现出来,呈现浮雕效果,显得更加剔透、素雅,极尽造化之神功。

  无论如何,天启崇祯年间是彩色套印版画的高峰时期。十竹斋胡正言从万历末开始出版《十竹斋书画谱》,创立了彩色套印中“饾版”的技法,使印刷出具有水墨质感的彩色版画成为可能。《十竹斋笺谱》兼采“饾版”与“拱花”,作品水准较《书画谱》又有所提高。这三谱在明代彩色套印版画中是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彩色套版雕印技术达到了非常成熟、空前绝后的地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