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刻书的特点

 率我真 2012-12-02
明代刻书的特点
(三) 明代刻书的特点
1.明代刻书地区
    明代胡应麟对明刻书业的分布有过专门研究和评论。他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余所见 当今刻书,苏(州)、常(熟)为上,金陵(南京)次之,(杭州)又次之,近湖(州)刻、歙(州)刻 聚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又说:;凡刻之地有三:吴、越、闽 。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谢肇??说:;今杭刻不足称,金陵、吴兴、 新安三地剞厥之精,不下宋版。楚蜀之刻,皆寻常耳。闽建安有书坊,出书最多,而版纸俱 最滥恶,盖待为射利计,非以传世也。近来吴兴、金陵渐渐陷此疾矣。;以上两说,说明到 了明代刻书中心发生了变化:四川、平水印刷事业已经衰落,而建阳、苏州、杭州仍然称盛 。明代中叶后,杭州转微而吴兴代之而起。无锡、南京相继成为刻书中心。歙县后来居上, 北京仍是北方刻书的重地。但是,这时全国刻书业已逐渐集中到江苏、浙江、福建三地,而 以江苏为首了。
2.明代刻书的内容
    明代的刻书事业比前代更加发展和普及。刻书的内容多种多样。儒家经典方面,洪武年间颁 布了钦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文字学方面有钦定的《洪武正韵》。正经、正史由 南、北国子监雕版印行。成化、正德之间书坊刊行的类书增多。嘉靖以后,在复古运动的影 响下,翻刻宋元旧书的风气日益兴盛。唐宋人的文集都有了新版。万历以来,戏曲小说刊印 日多,这方面的新著作不断出现。新编的类书、丛书日渐发达。类书、丛书的编刊,最初多 是对古书的节录,如《说郛》、《宝颜堂秘籍》、《格致丛书》;后来便发展为古书的汇编 了,如《津逮秘书》等等。由于各种文学流派的不断出现,刻本个人文集、诗文选集也层出 不穷。地方志的编纂与刊行比宋元时代更加发达,刊印了许多方志书,成为现今研究中 国中古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佛经方面有洪武五年(1372年)刊刻的南藏,永乐八年(1410年) 刻的北藏,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雕刻了续藏四百一十卷。道经方面有正统年间刻印的道藏,这 是现今留存的唯一道藏版本。
3.明刻本的编纂类型
    首先:元代所创始的上图下文的全相本小说,到明代更加风行。《三国》、《水浒》、《 西游记》等都有这种全相本。不仅小说如此,就是《孝经》、《千字文》、《烈女传》之类 的儿童、妇女读物也都有这种印本。万历年间上图下文的书籍发展为冠图或插图形式,称为 ;绣像;。前面所说到的唐氏富春堂、世德堂;陈氏继志斋以及滋兰堂、容与堂等所刊刻的 小说、戏曲,都有极其精美的图画,成为中国版画中的典型作品。中国版画艺术起源很古, 唐咸通 本《金刚经》就有了冠图,宋元刊本也多插图,到明朝后期更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艺术了。
    其次:编、刻、售合一,发展较快。书坊刻书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已不单是刻书匠户,而是 把编辑、出版、发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书业专行。这种结合有利于书坊主人了 解社会需要,从而有的放矢地编刻图书。这不仅增强了书坊本身的竞争力,而且也促进了刻 书事业的发展。除上面所讲的余象斗三台馆、双峰堂和金陵唐氏富春堂外,如建阳书坊的熊宗立、熊冲宇的种德堂,都自撰、自编、自校、自刊了许多医书。熊宗立编印的《名方类证医书大全》被日本人称为医家至宝,在日本翻刻,成为日本刊行最早的医书。其后人熊龙峰 、熊大木的忠正堂又编印了许多话本、小说,其中《北宋志传》和《大宋中兴英烈传》就是 后世《杨家将演义》和《说岳全传》两部长篇的雏形。
4.明刻本的版本形式
    明初至正德年间刊刻的图书基本沿袭了元代的特徵:装订是包背形式,版式多为大黑口,字 体 多是软体赵字。刊刻的精美程度与元刊没有区别。嘉靖至万历之初风气改变,刊印书籍多 以 宋刊,尤其是以北宋刻本为模范。此时白口盛行,版心上方往往记有字数,下方有刻工姓名 ,有时还记有写样人姓名。字体又转向用欧、颜体,整齐严谨,但缺乏流利生动之态。万历 中至明末刻书字体更趋方正,终于发展成横轻直重的所谓;宋字;。装订也由包背而改为线 装。插图本增多。从用纸来看,明初刻书多用黄纸,嘉靖时多用白纸,嘉靖以后又多用黄纸 。
     (四) 明代刻书事业的新发展
    在印刷技术方面,也有了极为重要的发展。首先是铜活字的应用。弘治年间(1488─150 5年)无锡华氏会通馆、兰雪堂和嘉靖年间无锡安氏桂坡馆为最著名。他们应用铜活字排印各 类古书,为后世藏书家所重视,有不少得以保存到现在。就今传世的有华氏会通馆弘治五年 印《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印的《容斋随笔》和《文苑英华辨证纂要》,以及华氏兰雪堂 排印的《艺文类聚》、《春秋繁露》等等。安氏桂坡馆排印的《颜鲁公文集》、《古今合壁 事类备要》等书,也有流传。此外,还有嘉靖年间芝城姚氏兰印《墨子》、建业张氏的《开 元天 宝遗事》和王云溪馆排印的《玉台新咏》以及许多其他人用铜活字刊印的唐人诗文集等等。 万历年间又流行起来木活字印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大部头书籍也都有了木活 字印本。崇祯年间又用木活字印行《邸报》,这可以认为是中国用活字版印报纸的起源。
    明代印刷术另一大发展是套印术的应用。套版印刷品出现后,到了十七世纪得 到广泛的发展。这是和吴兴的凌氏、闵氏两家的努力分不开的。吴兴在嘉靖以后渐成刻书中 心,技术超过福建和杭州。闵氏(闵齐急)在1616年用套版印成《春秋左传》。以后闵、 凌(凌蒙初)二家继续发展套版印刷,刻印了许多带有批注评点的经史子集四部古书,以及戏 曲 小说。他们采用套版印刷的古书,被称为;闵刻;和;凌刻;。最初用朱墨两色,后来发展 为五色。他们的用意是为便于学习,所以在书的内容上并没有特殊价值,但是印刷技术却因 此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把套版印刷与版画艺术结合起来,就形成彩色版画印刷术,为中国雕版印刷术放出极其辉煌 灿烂的光彩。彩色版画也是从涂色的方法发展起来的。先是在一块版上涂几种颜色,如红 花 涂红色,叶子涂绿色,树乾涂棕色等等,然后覆上纸刷印出来。万历年间所刻印的《花史》 和程君房的《墨苑》就是这种方法。但后来很快就发展为分色分版的套印法,并且很快就发 展成更加复杂的;??版;。将彩色画稿先行分开各种颜色,钩摹下来,每色各刻一版,然后 逐色依次套印, 便成为色彩缤纷的木刻画。第二次刷印的程君房《墨苑》就是这样印刷的。嗣后,又发展出 用凸 凹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的办法,称为;拱花;。这种方法能使花纹凸显于纸面上。崇祯年间 南京胡正言开设十竹斋,应用;??版;、;拱花;方法编印《画谱》、《笺谱》,刊刻精致 ,着色妍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深受国内外人民的称赞和好评。
    所以在明代,尤其是后期,印刷术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图书印刷出版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
    明代刻书还存在一些缺点:第一是校刊不够精审,错漏相当严重。官刻与坊刻尤其不免。第 二 是妄改书名和删节内容。这也是明代刻书中存在的最大缺点。如:万历本《诗总》本是《诗 话总龟》;冯萝祯《唐世说新语》原名《大唐新语》;郎奎金《逸雅》本为《释名》等等, 例子很多。《格致丛书》、《宝颜堂秘籍》、《子汇》、《稗海》等丛书中所收各书多半任 意删节,致使原作变得残缺不全。第三是伪造古书相当严重,例如杨慎的《杂事秘辛》、丰 坊的《古文尚书》等等。第四是书中出现无用的序跋越来越多,连篇累牍,徒费纸墨。这些 都是后世人把明刻本看作不如宋元刊本精善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