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穴---肝俞穴

 夜静人思 2017-01-10

 第181期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肝 


 导读:肝俞穴具有治疗胃肠病、脊背痛、皮肤粗糙、老人斑、失眠等作用。

【定位】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穴名解说   

     肝俞穴 Gān shù(BL18),经穴名。出《灵枢。背俞》。肝之背俞穴。
    【名解】“肝俞穴 ”,“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位含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功能作用】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肝俞穴位的作用功效

    1、缓解治疗胃肠病、胸痛腹痛、脊背痛等。
    2、缓解治疗皮肤粗糙、黄疸、老人斑等。
    3、缓解治疗肝病、失眠、吐血、目眩等。
    【作用功效】肝俞穴,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等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夜盲症、近视等。

 

   【肝俞穴位配伍】肝俞穴配百会穴太冲穴主治眩晕、头昏头痛,有清热明目的作用;肝俞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主治胁痛;肝俞穴配太冲穴治目眩、胁肋疼痛;肝俞穴配肾俞穴太溪穴主治健忘、失眠,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肝俞穴配大椎穴曲池穴,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肝俞穴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肝俞穴配光明穴主治目昏。


    【研究发现】
     1、胆石症:取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等,用推按运经仪治疗63例,配合服用硫酸镁、稀盐酸、油煎鸡蛋,结果均有较好疗效。
     2、胃脘痛:针灸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等,治疗50例,有很好疗效。
     3、淋巴结核:割治肝俞穴、膈俞穴,治疗211例,有较好疗效。
     4、眼睑下垂:针灸肝俞穴、膈俞穴,有较好疗效。


      刺络拔罐肝俞穴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肝俞穴。患者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以左手拇、食、中指捏起被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点刺肝俞穴,有血液流出时加拔玻璃火罐,使血液流入罐内,出血量控制在1~3ml之内。起罐后用20%碘酊棉球按压在针孔上,胶布固定。每2日一次,治疗1~2次即可痊愈。
     相关报道:麦粒肿取患侧或双侧肝俞,斜向下刺入4~6分深,得气后强刺激泻法,捻转数下不留针。缓出针摇大针孔,出针后挤压出血数滴。
     眼睑下垂直刺肝俞、脾俞,局部微胀后捻2~3分,针上加艾3~5壮,每日一次,7天为1疗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肝俞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日常保健】指压第九、十根胸椎之间左右2厘米处的“肝俞穴”,能使胃功能恢复正常,对于治疗宿醉也有显著功效,在指压“肝俞”穴时,应握拳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