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藏六府咳嗽的穴位治疗

 利有用无 2017-08-19
       咳嗽不只是肺病,还关乎五藏六府。

     《内经·素问·咳论》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乘,即传行,《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即病在肺,传行于肝为肝咳,传行于心为心咳,传行于脾为脾咳,传行于肾为肾咳。

     传行并不抽象,而有实实在在物的形态可察,比如经络,通过经络可以认知藏气传行的规律,刺激经络也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咳仍与肺相关,但通过经络等传行途径与其它藏气建立了病气的联系,即为五藏之咳。不同藏气的咳,症状不同,取穴也不同。
1
5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王冰曰:“心荣面色,肺主音声。”故肺咳时喘而有声,甚则肺络逆,故唾血。

治疗穴位:尺泽,列缺,孔最,太渊。(针刺或手指点揉)

      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主合藏,为止咳平喘的佳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善止肺络之逆;孔最为肺经郗穴,“郗穴孔隙意,气血深藏聚”,故邪深咳急取此穴,且能止咳血;太渊为肺经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同时又为手太阴五输穴之俞穴,《咳论》曰:“治藏者治其俞”,故咳甚当取之。

2
5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包之前;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行太阴、少阴之间;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从心系上挟咽,其别复从心系上肺。三条经络都主要巡经了心肺,咳嗽心痛,咽喉肿痹的症状也都是相关经络不通所致。

治疗穴位鱼际,极泉,天泉,膻中。(针刺或手指点揉)

      鱼际为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应于心,可治疗心咳,主治咳嗽发热,咽喉肿痛;天泉属手厥阴心包经,处于天部,自天而下之经水,天气通于肺,故善治心肺的病症,主治咳嗽心痛;极泉属手少阴心经,为心经首穴,位处最高,具有宽胸理气之功,主治心痛,也能治疗喉痹咽干;膻中虽属任脉,但为心包之募穴,募穴为藏府气血被招募聚集之所,故通于心包,膻中也是八会穴之气会,肺者气之本,所以此穴与心肺俱合,善治咳嗽气喘,胸痹心痛。

     若心痛的症状严重,可取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之俞穴大陵。

3
5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其支复从肝别贯膈注肺,故肝咳发作会伴有胁肋疼痛的症状。

治疗穴位:行间,期门,膈俞,太冲(针刺或手指点揉)

     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五输穴之荥穴,属火,胜金,能治肺病传肝之疾,善治胁痛,咳嗽;期门也属足厥阴肝经,为肝之募穴,善治胁肋胀满疼痛,呕逆咳喘;膈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血会,肝藏血,其经其支皆贯膈中,故膈俞穴与肝关系密切,又主治气喘咳嗽,为治疗肝咳的主要穴位;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五输穴之俞穴,病甚当取之。

      肝咳有时也会伴有少腹、前阴痛的症状,可加足厥阴肝经大敦穴。

4
5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足太阴脉上贯膈挟咽,其支别复从胃别上膈,脾肺又由太阴所连系,其主右,故咳嗽而右胁下痛,痛引肩背。脾失健运,故不可以动。

治疗穴位:天溪,周荣,中府,章门(针刺或手指点揉)

      天溪、周荣都属足太阴脾经之天部穴位,通于肺气,二穴皆主治咳嗽胁痛;中府为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肺之募穴,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章门属足厥阴肝经,为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藏会,善于健脾,此穴处于胁下,亦针对右胁下的疼痛,但不一定取右侧穴位,可视血气虚实逆从的情况,以左治右。

      若脾咳而伴有腹痛腹泻的症状,可加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俞穴太白。

5
5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足少阴脉贯脊属肾,络肺系舌本,故咳时腰背相引而痛,脾主口,其液为涎,故咳涎。

治疗穴位:俞府,大锺,大杼,太溪(针刺或手指点揉)

      俞府为足少阴肾经天部穴位,通于肺气,为治疗咳嗽气喘的常用穴位;大锺为足少阴肾经络穴,从络脉通于肺,故可止咳平喘,同时又善治腰脊疼痛,是治疗肾咳的主要穴位;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八会穴之骨会,肾主骨,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故大杼穴可治疗肾咳,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太溪为肾经原穴,五输穴之俞穴,肾咳的症状加剧当取之。

     若为肾水不足之咽痛干咳,可加足少阴肾经涌泉、照海穴。

      以上为五藏之咳的穴位治疗,虽名为藏咳,但未必真的入藏,《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所以藏咳的多数症状是表现在经络上的,邪气浅,治疗穴位相对分散。“还之于府”与《咳论》所言“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是吻合的,六府的咳嗽实则更深,治疗穴位也相对集中。

1
6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脾与胃合,脾咳传之于胃,咳则呕吐,且呕吐不在上焦,而在胃,故甚则长虫出。

治疗穴位:足三里 丰隆 缺盆(针刺或手指点揉)

     《咳论》曰:“治府者治其合”,病在于府,六府的咳嗽首先取其合,《邪气藏府病形》曰:“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也为五输穴之合穴,保健要穴,主胃痛呕吐;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是治疗咳嗽的常用穴位,化痰效果好,且能止呕逆;缺盆位于足阳明胃经天部,别名天盖,肺者五藏六府之盖,故此穴能宣调肺气,主治咳嗽气喘。

2
6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肝与胆合,肝咳传之于胆,故咳呕胆汁。

治疗穴位阳陵泉 足窍阴 天池(针刺或手指点揉)

      “胆合入于阳陵泉”,阳陵泉也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之合穴,治疗胆咳首选,可止胆汁呕逆;足窍阴为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能降胆火,可治疗喉痹咳嗽;天池为足少阳、手厥阴交会穴,天部储液之池,主治心烦咳嗽,痰多气喘。

3
6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肺与大肠合,肺咳传之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府,故咳嗽而大便失禁。

治疗穴位:上巨虚 合谷 扶突(针刺或手指点揉)

      “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穴处于足阳明胃经下部,为大肠下合穴,善于治疗大肠的疾病;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主合,大便失禁为阳明失合所致,合谷可以调节阳明的合机,也可治疗咳嗽咽痛;扶突为手阳明大肠经天部穴位,别名水穴,能清润肺气,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4
6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心与小肠合,心咳传之于小肠,咳嗽的同时会放屁,小肠属火,为受盛之官,故气坚干而不易泻。

治疗穴位:下巨虚 少泽 前谷(针刺或手指点揉)

      “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也位于足阳明胃经下部,为小肠下合穴,主治小肠诸疾;少泽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井穴,属金,泽亦为金,故能生水,有润下所用,主热病,可治疗咳嗽咽干咽痛;前谷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荥穴,属水,同样能润下主热病,可治疗咽喉肿痛,乳少等症。

5
6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与膀胱合,肾咳传之于膀胱,则咳嗽而遗尿。

治疗穴位委中 膏肓 至阴(针刺或手指点揉)

       “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合穴,主腰痛遗尿;膏肓亦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为养生保健穴,主咳嗽气喘,遗精遗尿;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井穴,能收敛膀胱经气,加强止咳缩尿的疗效。

6
6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久咳不愈,当皆受病,但病聚于胃关于肺,主要集中在上焦、中焦,故咳嗽、腹满而气逆,三焦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故三焦受病,会出现浮肿的现象。

治疗穴位:委阳 四渎 支沟(针刺或手指点揉)

      “三焦合入于委阳”,委阳属足太阳膀胱经,为三焦下合穴,主治腹满浮肿、小便不利;四渎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为决渎之官,四为肺金之生数,故四渎可交通肺与水道,能清利咽喉,开窍聪耳,主治三焦之咳;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之经穴,通调水道的要穴,《咳论》曰:“浮肿者治其经”,即指此穴。

    《邪气藏府病形》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即若经与府俱受病,病即传至藏,此时穴位必须要针刺,并处以药物治疗,患者应当立即就医。另外,治疗咳嗽的取穴不可拘泥,病或未入于藏,但病情顽固或病症复杂,亦当及时就医诊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