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个范仲淹,范县有个范中彦

 束薪叟 2017-01-10

                                 中国有个范仲淹,范县有个范中彦

                                              袁冰洁/文


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县的名字,会像范县一样,与她境内的一些人物和遗址联系得那样紧密。


范县人提到范县县名的由来,一般都会说源于范水。《范县志》记载,西汉初年(大约是公元前206年)设置范县,因为南临范水而得名。范水是济水的一条支流,现在已经了无踪迹。范水的具体位置,目前已说不太清楚。不过,即便消失了,这条河也永远留在范县人民的心中。

在范县人民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范武子。范武子本来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后因功受封于范,人称范武子。范武子在封地筑城,对范县影响深远。范武子的后人,就以他的封地为氏,称为范氏。因此,范县也是天下范姓人公认的起源地。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范县后裔,前来范县寻根问祖。


来范县寻根问祖的范氏后裔,一般都会来到范县高码头镇老范庄村。范武子当年受封于范县的时候,就居住于此。今天的老范庄村,至今有范武子墓。这些年,为将范县打造为天下范县人共同的家园,范县在老范庄粗修建了范武子陵园。范武子墓园内,除了有范武子的塑像,还有范崑、范中彦、范绒等从范县走出的著名历史人物。


其中,范中彦这个名字特别引人注意,因为一读这个名字,立即会想到一位名垂青史的范姓人士,那就是因一篇《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的大文豪范仲淹。那么,范中彦是何许人呢?笔者查询了不少资料,但都记载寥寥,还是用《范县志》中的介绍吧:“范中彦,明万历进士,字季美,号濂儒,范县范庄人。万历壬子年(1612年)中举,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户部主事。翌年升为员外郎。清顺治八年(1651年)官至右辖。父丧,守孝期间,修建庙宇,建造桥梁,布施学田,创立学院,开设义学,多有善举,士民赞颂。后统辖山西,为民请赈,深受山西百姓爱戴,为其立生祠。”此外,2013年出版的《人文范县》一书,也介绍了范中彦墓:“范中彦,明万历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其墓位于范县高码头镇老范庄村西300米。今冢高80厘米,周长300厘米,面积约9平方米。墓前石碑数通,以及石羊、石马、石人等,均半淤地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很显然,虽然没有范仲淹的名气大,但范中彦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众所周知,百家姓中有姚、顾、范、秦四个大姓都起源于范县,可见范县历史是多么悠久。很多人会问,那留下了千古名章《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与范县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从范仲淹的生平可以看出来,他是典型的南方人,祖籍则是陕西人,平生也没有和范县发生过关系,应该和范县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但是,作为范姓人的一个骄傲,范仲淹同样是范县人的骄傲。


范仲淹虽然没有和范县发生过关系,但许多年后,另一位名气一点不比他小的大文学家却和范县有着不解之缘,并且对范县有着深厚的感情。那就是“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清乾隆年间的1742到1745年,郑板桥被派往范县任县令,在范县任职四年时间,留下了千古佳话。郑板桥对范县感情颇深,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愿人久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和赞誉之情。


今范县辛庄镇的黄河边,有郑板桥纪念馆。我每次去范县,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去郑板桥纪念馆看看,感受一下板桥的风骨。郑板桥纪念馆的后院内是一片小树林,种植有成片的毛竹,养有一个不算太大的鱼塘,清风徐来,毛竹沙沙作响,我放佛看到郑板桥穿一袭长衫,正穿越岁月的烟云,向古老的范县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