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巷(31)范庄前

 吴越尽说 2019-09-20

    苏州人文历史深远浓厚,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人在苏州出生、任职、游历或是隐居,他们的痕迹遍布苏城的角角落落。

    上期小i就给大家介绍了北宋大诗人苏轼,在苏州喜欢去的地方闾邱坊巷。

    而本周小i带大家打卡的地方,与北宋的另一位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范 庄 前

    听这名字,你想到了谁,没错,就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不仅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流传千古的名句都是出自他手。

    苏轼对范仲淹十分仰慕,还曾写过散文《苏轼私识范仲淹》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范义庄的前世今生

    那这范庄前到底和范仲淹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范庄前原名芝草营巷,芝草营为驻军营地。后来名字改为“范庄前”,就是与范仲淹有关。

    范仲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苏州近郊买了千亩良田,名曰义田,建立了义庄,用义田的收入赡养族中穷人,使之“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这也是苏州历史上的第一座义庄。

    而这义庄就位于范庄前32号。范氏义庄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共持续了八百多年。

    去过苏州天平山的小伙伴,不知道有没有见过范文正公忠烈祠前的“先忧后乐”牌楼?这座牌楼就是仿建的当时范庄前被拆毁的“文正范公之坊”。

    范义庄旧址上现为景范中学。学校历史悠久,几经易名,1989年,正值范仲淹诞辰一千周年之季,为弘扬和传承范公精神,学校复名为景范中学。

    小i在游览范庄前时,正好是中考的日子,学校大门外,围满了焦急等候的家长。

    随着考试铃声响起,学生们陆陆续续从门里出来,叽叽喳喳讲个不停,考完试后的兴奋洋溢在脸上,也洒在了这古老的地方,让它焕发出别样生机。


古迹寻踪

    从景范中学往东走,路遇两座石柱,分别立于路两边,嵌在了两侧的房屋里。据资料记载,这原有“文正”、“义泽”和“兄弟进士”、“父子进士”四座牌坊。现如今就剩“兄弟进士”的两根坊柱了。

    再往前不远处, 有一处砖雕门楼,上书“有唐故址”四字,保存尚好,只是不知年月。

    范庄前内还有一处八角古井,井圈上无题刻,但看着,也有些年头了。

    2005年,这口八角井被列入了苏州市“古城十大名井”之一。 

    范庄前历史悠久,有众多的古建筑分布在小巷东西。在巷口处,就有五路财神殿戏楼。

    该建筑建于明初,清道光年间重建,光绪时又进行了修缮。原左右两侧有门“利泽”、“财府”砖额,前面还有蹲狮石望柱,装有栅栏。

    如今只剩下一座“财府”砖额和一根石柱了。

石板砖、老屋檐,是苏州模样

    不用刻意寻找,范庄前的苏式气息在你抬眼间便扑面而来。你猜,这位于巷口处的小亭子是什么地方?沿着回廊往里走,其实这里是一处公共卫生间。

    还有印着苏博简笔画的早餐车,白漆黑笔,干净大气,如水墨画。

    巷子深处有一家老字号,门店不大,木板匾额,这家店已经开了百余年。店里的这些木桶水缸,大家小时候一定都用过吧,真是满满的怀念呢!

    自行车的叮当声、老式的理发店、温暖的阳光、晾晒的衣物……老街小巷的味道就在这些看似寻常,细品却隽永的东西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