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氏义庄”——范仲淹的精神遗产

 河洛堪舆文化 2023-08-06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本文编辑:得意得力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慈善性质的“义庄”——范氏义庄。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

图片

范仲淹 “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范仲淹在平江府长洲、吴县置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

图片

图片



1
初 建 义 庄


范仲淹幼时生活艰难。他“未贵显”之时,见族人贫富有差,贫者难摆脱“寒馁之忧”,已“有志于”设立一个基金赈济族人,只是身无余财,“力未逮者二十年”。直至晚年,才得以积下一大笔钱,建成范氏义庄。

在成立范氏义庄之初,子侄们劝他:“将财产都捐出来,不大好吧?不如到洛阳修建园林,作为您养老享福之所。”(范仲淹的母亲安葬于洛阳)

范仲淹回答:

图片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可见范仲淹推崇道义之乐的旷达性格与高贵精神。)

图片

宋仁宗皇祐二年,即公元1050年,时任杭州太守的范仲淹宣布捐出他一生的全部积蓄,在祖籍地苏州购置了一千余亩良田,建立一个宗族福利基金,命名“范氏义庄”。



2
 义 庄 发 展


范氏义庄”以“义田”为基础,即范仲淹初次购置的一千余亩良田。这一千亩良田,并不分给族人,也禁止族人耕种,而是租给范氏以外的人耕种,以所收的租米来赡养范氏族人。

为此,范仲淹于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十月手订义庄“章程” :

一、口粮:五岁以上的族人,不分男女,每口每月给白米三斗。

二、衣料:成年族人每人每年给冬衣衣料一匹;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儿童各给半匹。

三、婚姻补助:族人嫁女,给钱三十贯;女儿若改嫁,给钱二十贯;族人娶媳妇,给钱二十贯,二婚不给钱。

四、丧葬费:族人身亡,按其辈份大小,给予二贯至二十五贯的安葬费。

五、路费:族人参加科举,或者外出赴任,给予路费补助。

图片

“义田”购买的消息传出,范氏族人前来聚居者,有近百口之多。为解决集中居住问题,范仲淹又在苏州灵芝坊购买“义宅”,供族人聚族而居。

另外,范仲淹在苏州南园曾有一块宅地,堪舆家(风水先生)相之曰:“此当世出卿相。”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世世代代出卿相。范仲淹听后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随即将这块宅地捐出来,建为学舍,成了苏州子弟上学读书的府学。

 就这样,“范氏义庄”=“义田”+“义宅”+“义学”。范仲淹首创的“范氏义庄”于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为起点,开始运作。

办完这件大事以后,范仲淹就陷入了晚年的病痛之中。两年后的皇佑四年(1052年),他在调职上任的途中,逝世于徐州,只留下了他亲自首创的“范氏义庄”。



3
义 庄 传 承


范仲淹的嫡系子孙后来接管了范氏义庄,他们秉承乃祖风范,大多饱读诗书,也以自己的品行为族人所敬重,因而能一代一代地艰难却又不懈地推行着义庄慈善事业。

范仲淹生有四子,分别为纯佑、纯仁、纯礼、纯粹,纯佑多病,早逝,纯仁替代兄长,担负起了承继范家门风的责任。他两度为相,官职超过父亲,所获的俸禄也多过父亲,但他节俭不输其翁,他把所得的大部都投进了义庄,义田因此由原来的一千亩增至三千亩。

他对义庄付出的精力,在诸兄弟中也最多。《宋史》本传云:范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上文提到的“十订”义庄“规矩”中,大多是在他的主持或参与下完成的。他品行高洁,心地善良。

年轻时,父亲有一次派他到吴县收取五百斛的田租,回来到丹阳时遇见范家的至交石延年,石延年说他因父母亡故,无钱办理丧事,已困在丹阳两个多月。范纯仁听罢二话不说,即将自己所收的租子,全部送给石延年作丧葬费用,自己则单身骑马回到家中。范仲淹知道后,对他十分嘉许。

后来的范氏子孙也代有贤杰。两宋之际,受战乱的影响,范氏义庄遭到破坏,南宋宁宗庆元、嘉定年间,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和范良器等合力重整义庄,善加经营,又恢复了范庄原来的规模。明末范允临、清初大同知府范瑶等都在义庄维护中发挥过领军作用。可以说,是范仲淹及其子孙的人格魅力和担当精神,树起了范氏义庄的精神柱石。

图片



4
为 何 能 运 行 九 百 余 年 ?


“范氏义庄”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运行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

范仲淹能够首创这个传奇,究其根本,在于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以及后人对其精神的传承,这也正是家族宪章的核心所在

范仲淹一生文武兼资,出将入相。上马能管军,把边疆军队训练得兵强马壮,“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下马能管民,把地方州郡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范公堤”至今遗爱在民。而且,他还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获得了历朝历代统治者“人臣典范”的认同,并给予扶持政策,使得“范氏义庄”在历朝历代,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同时还有,范仲淹的直系子孙对于 “范氏义庄”这一理念的坚持,不仅是儿子坚持父亲的理念,或是孙子坚持爷爷的理念,而是近千年后第二十世子孙、第三十世子孙还在坚持祖宗的理念,才造就了范氏义庄九百余年屹立不倒的不朽传奇。

图片

现如今,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已经到了较为迫切的时期,企业家们越来越关注家族事业传承的问题。一部分中国家族企业已经艰难地完成了初次传承,其中不乏 “子承父业”式的接班,这多归功于一代企业家早期对二代进行的管理企业能力培养和家族精神教育。然而,有些家族在交接班预备期,甚至交接过程中遇到难题——一代企业家们没有为传承的完整性做出应有的预期,忽略了传承的可持续性,致使企业精神和理念等无形的资产无法得到传承。
若能树起“范氏义庄”一样的精神柱石,让子孙后代牢记家族优良品质及家族创始人的奋斗史,以家族宪章为引领,对家族财富、家族精神的传承指明方向,将家族优良的价值观、原则传递给下一代,实现薪火相传;同时配合各种工具和法律文件进行具体落实,形成逻辑完整、统一的财富治理与传承系统,便能完善家族治理,实现家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跨代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
图片 

范氏义庄设立后,仿行者遍及江南。


图片

“苏郡自宋范文正公建立义庄,六七百年间世家巨族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屈” ;“自明以来,代有仿行之(范氏义庄)者,而江以南尤盛”。

图片

有人统计这期间江南义庄的结果显示:明代276年间,各地族田义庄的资料约有200宗,而宋元两代400年间,仅有约70宗,到清代末年,仅苏州府的义庄数即达到200多个,可见,范氏义庄对整个社会风气影响之大。

图片
部分内容来源 : 公益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