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慈善性质的“义庄”——范氏义庄。 ![]() 范仲淹 “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范仲淹在平江府长洲、吴县置良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 ![]() 范仲淹幼时生活艰难。他“未贵显”之时,见族人贫富有差,贫者难摆脱“寒馁之忧”,已“有志于”设立一个基金赈济族人,只是身无余财,“力未逮者二十年”。直至晚年,才得以积下一大笔钱,建成范氏义庄。 在成立范氏义庄之初,子侄们劝他:“将财产都捐出来,不大好吧?不如到洛阳修建园林,作为您养老享福之所。”(范仲淹的母亲安葬于洛阳) ![]() “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 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可见范仲淹推崇道义之乐的旷达性格与高贵精神。) ![]() 宋仁宗皇祐二年,即公元1050年,时任杭州太守的范仲淹宣布捐出他一生的全部积蓄,在祖籍地苏州购置了一千余亩良田,建立一个宗族福利基金,命名“范氏义庄”。 “范氏义庄”以“义田”为基础,即范仲淹初次购置的一千余亩良田。这一千亩良田,并不分给族人,也禁止族人耕种,而是租给范氏以外的人耕种,以所收的租米来赡养范氏族人。 为此,范仲淹于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十月手订义庄“章程” : 一、口粮:五岁以上的族人,不分男女,每口每月给白米三斗。 二、衣料:成年族人每人每年给冬衣衣料一匹;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儿童各给半匹。 三、婚姻补助:族人嫁女,给钱三十贯;女儿若改嫁,给钱二十贯;族人娶媳妇,给钱二十贯,二婚不给钱。 四、丧葬费:族人身亡,按其辈份大小,给予二贯至二十五贯的安葬费。 五、路费:族人参加科举,或者外出赴任,给予路费补助。 ![]() “义田”购买的消息传出,范氏族人前来聚居者,有近百口之多。为解决集中居住问题,范仲淹又在苏州灵芝坊购买“义宅”,供族人聚族而居。 另外,范仲淹在苏州南园曾有一块宅地,堪舆家(风水先生)相之曰:“此当世出卿相。”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会世世代代出卿相。范仲淹听后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随即将这块宅地捐出来,建为学舍,成了苏州子弟上学读书的府学。 就这样,“范氏义庄”=“义田”+“义宅”+“义学”。范仲淹首创的“范氏义庄”于北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为起点,开始运作。 办完这件大事以后,范仲淹就陷入了晚年的病痛之中。两年后的皇佑四年(1052年),他在调职上任的途中,逝世于徐州,只留下了他亲自首创的“范氏义庄”。 范仲淹的嫡系子孙后来接管了范氏义庄,他们秉承乃祖风范,大多饱读诗书,也以自己的品行为族人所敬重,因而能一代一代地艰难却又不懈地推行着义庄慈善事业。 范仲淹生有四子,分别为纯佑、纯仁、纯礼、纯粹,纯佑多病,早逝,纯仁替代兄长,担负起了承继范家门风的责任。他两度为相,官职超过父亲,所获的俸禄也多过父亲,但他节俭不输其翁,他把所得的大部都投进了义庄,义田因此由原来的一千亩增至三千亩。 他对义庄付出的精力,在诸兄弟中也最多。《宋史》本传云:范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上文提到的“十订”义庄“规矩”中,大多是在他的主持或参与下完成的。他品行高洁,心地善良。 年轻时,父亲有一次派他到吴县收取五百斛的田租,回来到丹阳时遇见范家的至交石延年,石延年说他因父母亡故,无钱办理丧事,已困在丹阳两个多月。范纯仁听罢二话不说,即将自己所收的租子,全部送给石延年作丧葬费用,自己则单身骑马回到家中。范仲淹知道后,对他十分嘉许。 后来的范氏子孙也代有贤杰。两宋之际,受战乱的影响,范氏义庄遭到破坏,南宋宁宗庆元、嘉定年间,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和范良器等合力重整义庄,善加经营,又恢复了范庄原来的规模。明末范允临、清初大同知府范瑶等都在义庄维护中发挥过领军作用。可以说,是范仲淹及其子孙的人格魅力和担当精神,树起了范氏义庄的精神柱石。 “范氏义庄”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运行规模最大、管理最严密、影响最广泛的私家慈善机构。 范仲淹能够首创这个传奇,究其根本,在于范仲淹的人格魅力以及后人对其精神的传承,这也正是家族宪章的核心所在。 范仲淹一生文武兼资,出将入相。上马能管军,把边疆军队训练得兵强马壮,“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下马能管民,把地方州郡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范公堤”至今遗爱在民。而且,他还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获得了历朝历代统治者“人臣典范”的认同,并给予扶持政策,使得“范氏义庄”在历朝历代,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同时还有,范仲淹的直系子孙对于 “范氏义庄”这一理念的坚持,不仅是儿子坚持父亲的理念,或是孙子坚持爷爷的理念,而是近千年后第二十世子孙、第三十世子孙还在坚持祖宗的理念,才造就了范氏义庄九百余年屹立不倒的不朽传奇。 ![]() 范氏义庄设立后,仿行者遍及江南。 ![]() “苏郡自宋范文正公建立义庄,六七百年间世家巨族踵其法而行者,指不胜屈” ;“自明以来,代有仿行之(范氏义庄)者,而江以南尤盛”。 ![]() 有人统计这期间江南义庄的结果显示:明代276年间,各地族田义庄的资料约有200宗,而宋元两代400年间,仅有约70宗,到清代末年,仅苏州府的义庄数即达到200多个,可见,范氏义庄对整个社会风气影响之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