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大明中医药方剂大全(三)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7-01-11

【转载】大明中医药方剂大全(三)

 
名称:清凉饮子
处方:大黄、赤芍药、当归、甘草(炒),各二钱。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春泽汤
处方:泽泻(三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桂心(一钱) 人参(一钱半) 柴胡(一钱) 麦门冬(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七钱,水一钟半,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五圣汤
处方:贯众、黄连(去须)、甘草(微炙)、吴茱萸(汤洗七次),并生用,各半两。
功能主治:治暑病呕恶,每遇夏月,不进饮食,疲倦少力,见日色则头目昏痛,恶心多睡。
用途用量:平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滓放冷,候日午时,先取香熟甜瓜一枚,切去皮,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送下,了在如前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看吃得几片,以药汁尽为度。不损脾胃,不动臟腑,须是觉大烦时服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泼火散
处方:青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暑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妇人热血崩。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凉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治血痢,水一盏煎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香薷丸
处方:香薷(去根、一两) 紫苏(去麄梗、五钱) 干木瓜(五钱) 藿香叶(洗去砂土、五钱) 茯神(去木、五钱)甘草(炙、赤色、二钱半)檀香(二钱半) 丁香(二钱半)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烦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丸至二丸,细嚼,温汤送下,或新汲水化下。小儿每服半丸,不拘时候。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龙须散(甘草散)
处方: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二两) 乌梅(去仁、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飞罗面(二两、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白矾(枯、一两、一方生用)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热,心膈烦闷,饮水过度,不知人事;及霍乱作泻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头旋目晕。
用途用量: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一服,一服即愈。亦解诸毒物。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一方加诃子肉,滴水为丸,谓之龙涎丸,仍以末调下。
名称:冷香汤
处方:良姜(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一钱) 丁香(三分) 草果(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燥渴,过食生冷成霍乱。
用途用量:上作二贴,用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贮瓶中,沉井中,待冷服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辰砂益原散
处方:辰砂(三钱)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伏暑,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心神恍惚。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不拘时服,白沸汤调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香朴饮子
处方: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炙甘草、紫苏、泽泻、香薷、半夏麹、白扁豆、乌梅肉、木瓜、厚朴(姜制),各二钱。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十味香薷饮
处方:香薷、人参、陈皮、白术、黄蓍、白扁豆、炙甘草、厚朴、木瓜、茯苓(去皮),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消暑气,和脾胃。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桂苓甘露饮
处方:肉桂(半两) 白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猪苓(二钱) 滑石(碾、二钱) 寒水石(碾、一两)甘草(炙、一两)泽泻(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吐泻。皆治。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入蜜些少,热汤冷水任调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消暑丸
处方:半夏(醋煮、一斤) 甘草(生用、半斤) 茯苓(去皮、半斤)
制法:上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和。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丸,热汤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枇杷叶散
处方:枇杷叶(去毛、炙)、厚朴(姜制)、陈皮、丁香,各半两。白茅根、麦门冬(去心)、乾木瓜、甘草(炙),各一两。香薷,七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用途用量:每服二钱,生姜汤或冷水调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冷香饮子
处方:草果仁(五钱) 附子(一钱) 橘红(一钱) 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煎至一钟,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香薷缩脾饮
处方:香薷(三钱) 缩砂(二钱) 草果仁(一钱半) 乾葛(一钱半) 乌梅肉(二钱) 白扁豆(二钱) 炙甘草(二钱)
功能主治: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温中降气丸
处方:附子(去皮脐、切作半枣大、称一两、用生姜自然汁半升、银石器内慢火煮、姜汁尽为度、薄切、焙)、干生姜(二两、去皮)。白术、人参、陈皮(去白)、神曲(炒黄)、半夏(汤洗七次)、白附子(炮)、当归(洗焙)、天南星(炮)、高良姜(煨切、油炒)、丁香、木香、沉香、胡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寒气痞,脾胃不和,饮食进退,脐腹虚冷;及中酒吐逆,胸膈不利。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萎蕤饮
处方:萎蕤(三两) 羚羊角(镑、二两) 人参(二两)
制法:上捣筛。
功能主治:治劳风,项强急痛,四肢烦热。
用途用量:每服半两,入豆豉一二合,葱白一握,以水五盏,煎取二盏,去滓,分温空腹二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道秘丸(大圣丸)
处方:槟榔、木香、川芎、羌活、桂心,各二两。大黄(湿纸裹煨)、郁李仁(汤浸、去皮、焙),各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热,大肠秘涩不通,心烦腹满,体热引饮。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丸,浆水下,茶汤亦得。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羌活饮子
处方: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去苗)、前胡、细辛、白蒺藜(炒、去刺)、麦门冬(去心)、山药、紫苏叶、黄蓍(蜜炙)、升麻,各二钱。乌梅(去核)、枳壳(麸炒)、防风、蔓荆子、藁本(去土)、荆芥穗、甘草(炙)、桑皮(炙),各半两。乾葛,一两。
功能主治:治风毒,上攻头面,发热颊赤,唇焦眼涩,鼻出热气,项背拘急,兼治肝元虚风等疾。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薄荷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黄蓍羌活饮
处方:黄蓍(一两半)。羌活、石斛(去根)、防风、枳壳(麸炒)、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茯苓(去皮)、牛膝(酒浸、炒)、五味子、牡蛎(煅),各一两。断续(半两)、地骨皮(三分)、生地黄(焙、二两)。
制法:上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心脾受病,精血虚少,风气乘之,日益削消。
用途用量: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搜风大九宝饮
处方:沉香、防风、南星(炮)、天雄(气弱者、以大附子代)、薄荷、地龙(去土)、木香(不见火)、全蝎(去毒),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挟气中风,痰虽微去,当先服此顺气,并开其关窍,不致枯废,后进以风药;或非重热气实者,亦可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六分,去滓,入麝香少许,啜服不拘时。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半夏饮
处方:半夏(汤洗)、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去皮)、白术、桔梗、青皮(去白)、前胡,各三分。厚朴(生姜制、炙、一两)。枇杷叶(去毛、炙)、防风,各半两。大腹皮(三分)。
功能主治:治风痰,心腹烦满呕吐,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热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防风饮
处方:防风(去叉)、当归(切焙)、白术、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赤茯苓(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山茱萸(去核)、黄芩(去心),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大黄(炒),各三分。熟地黄(焙、一两)。
制法:上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中风,发热无汗,肢节烦疼,腹内急痛,大小便秘涩。
用途用量: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碎,大枣二枚,掰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一。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搜风丸
处方:南星、人参、茯苓,各半两。乾生姜、寒水石、白矾、半夏,各一两。蛤粉、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末、滑石,各四两。薄荷叶(半两)、藿香(二钱半)。
制法: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邪风上逆,以致上实下虚,风热上攻,眼目昏朦,耳鸣鼻塞,头痛眩晕,燥热上壅,痰逆涎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结滞。常服清利头目,开通鼻窍,聪耳明目,宣通血气,调顺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用生姜汤下,日进三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八风九州汤
处方:麻黄(去节、四两)。甘草(炙)、干姜、附子(炮)、防风、独活,各三两。石膏(绵裹、搥碎)、茯苓、白术、川芎、柴胡、当归、人参、细辛,各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
制法:上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渍三夜,煮取四升。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寒冷,不自爱护,当风解衣,汗出卧冷湿地,半身不遂,或俯仰屈伸难,周身淫淫,四肢不收,状如风狂,饮食损少,手足苦冷,或不随。
用途用量:分为三服,一日令尽。若病人嬴瘦者,用水煎服,药讫厚覆,当汗出,微微去上衣,汗解以粉粉之。
注意:忌生菜海藻菘菜酢桃李猪肉雀肉。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活命金丹
处方:贯众、甘草、板蓝根、甜硝、乾姜,各一两。龙脑(研)、麝香(研)、青黛,各三钱。牛黄(研)、牛犀、珠子末、薄荷,各半两。大黄(一两半)、辰砂(四钱、另研、一半一半为衣)、桂心(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与研药和匀,炼蜜同水浸蒸饼为剂,每两作十丸,以朱砂为衣,就湿以真金箔为衣。腊月合,磁器收贮,多年不坏。
功能主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肢节顽痹,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饮食不下,牙关紧,及解一切毒酒毒,发热腹胀,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满,上实下虚,气闭面赤,汗后余热不退,劳病诸药不治,无问老幼男子妇人,俱宜服之。
用途用量:如疗风毒,茶清化下;解药毒,新冷水化下;汗后余热,劳病及小儿惊,热薄荷汤化下。已上并量病人大小加减用之,大有效。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白术汤
处方:白术(二钱) 厚朴(姜制、二钱) 防风(去芦、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 橘红(一钱)白藓皮(一钱)五加皮(一钱)
功能主治:治脾经受病,多汁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动,不能饮食,口角两边黄者可治;其状但踞而腹满,通身黄白色,口吐醎水,风中于脾也,急灸脾腧百壮,目下及手足青者不可治。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一味薯蓣饮
处方:生怀山药(切片、四两)
功能主治: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至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
用途用量: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摘录: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醴泉饮
处方:生山药(一两) 大生地(五钱) 人参(四钱) 玄参(四钱) 生赭石(轧细、四钱) 牛蒡子(炒、捣、三钱)天冬(四钱)甘草(二钱)
功能主治: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摘录: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三生饮
处方:南星(生用、五钱) 木香(一钱半) 川乌(生用、一钱) 附子(去皮、生用、一钱)
功能主治:治卒中风,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用途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有卒中风,不省人事者,以苏合香丸,用生姜自然汁化开,檫牙。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备注:
名称:十全育真汤
处方:野台参(四钱) 生黄芪(四钱) 生山药(四钱) 知母(四钱) 玄参(四钱) 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 三棱(钱半) 莪术(钱半)
功能主治: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赢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用途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若其汗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但用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若先冷后热而汗出者,其脉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系胸中大气下陷,细阅拙拟升陷汤后跋语,自知治法。
摘录: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资生汤
处方:生山药(一两) 玄参(五钱) 于术(三钱) 生鸡内金(二钱、捣碎) 牛蒡子(三钱、炒捣)
功能主治:治劳瘵赢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用途用量: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摘录:盐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备注:
名称:槟榔四消丸(水丸)
处方:槟榔200g 大黄(酒炒)400g 牵牛子(炒)400g 猪牙皂(炒)50g 香附(醋制)200g 五灵脂(醋炒)200g
制法: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浅褐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辛。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行气泻水。用于食积痰饮,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秘结。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痧药
处方:丁香21g 苍术110g 天麻126g 麻黄126g 大黄210g 甘草84g 冰片0、5g 麝香10、5g 蟾酥(制)63g 雄黄126g 朱砂126g
制法:上十一味,除麝香、蟾酥、冰片外,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丁香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蟾酥、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朱砂除外)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用朱砂包衣,打光,即得。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光亮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深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甘、苦,有麻舌感。
规格:每33丸重1g
功能主治:祛暑解毒,辟秽开窍。用于夏令贪凉饮冷,猝然闷乱烦燥,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15丸,一日1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外用,研细吹鼻取嚏。
储藏:密封。
注意: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蛤蚧定喘丸
处方:蛤蚧11g 瓜蒌子50g 紫菀75g 麻黄45g 鳖甲(醋制)50g 黄芩50g 甘草50g 麦冬50g 黄连30g 百合75g 紫苏子(炒)25g 石膏25g 苦杏仁(炒)50g 石膏(煅)25g
制法: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10~2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7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色至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苦、甜。
规格:小蜜丸每60丸重9g,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滋阴清肺,止咳定喘。用于虚劳久咳,年老哮喘,气短发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越鞠丸
处方: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栀子(炒)200g 苍术(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控涎丸
处方:甘遂(醋制)300g 红大戟300g 白芥子300g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米粉或黄米粉240g,调稀糊。取上述粉末,用稀糊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带有淡黄色斑点的糊丸;味微辛、辣。
功能主治:涤痰逐饮。用于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胸胁隐痛,咳喘痛甚,痰不易出,瘰疬,痰核。
用途用量:用温开水或枣汤、米汤送服,一次1~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忌服;体虚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益元散
处方: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手捻有润滑感;味甜。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短赤。
用途用量:调服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桂附地黄丸
处方:肉桂20g 附子(制)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济生肾气丸
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120g 泽泻60g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牛膝40g 车前子4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酸而微甘、苦。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饮喘咳。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保和丸
处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陈皮50g 连翘50g 莱菔子(炒)50g 麦芽(炒)5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微酸、涩;或为棕色至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酸、涩、甜。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9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香砂养胃丸
处方:木香210g 砂仁210g 白术300g 陈皮300g 茯苓300g 半夏(制)300g 香附(醋制)210g 枳实(炒)210g 豆蔻(去壳)210g 厚朴(姜制)210g 广藿香210g 甘草90g
制法: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切碎的生姜90g、大枣150g,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以总量5%的滑石粉-四氧化三铁(1:1)的混合物包衣,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黑色的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气微,味辛、微苦。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枳实导滞丸
处方:枳实(炒)100g 大黄200g 黄连(姜汁炒)60g 黄芩60g 六神曲(炒)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60g 泽泻4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浅褐色至深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
功能主治:消积导滞,清利湿热。用于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沉香化气丸
处方:沉香25g 木香50g 广藿香100g 香附(醋制)50g 砂仁50g 陈皮50g 莪术(醋制)100g 六神曲(炒)100g 麦芽(炒)100g 甘草5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灰棕色至黄棕色的水丸;气香,味微甜、苦。
功能主治:理气疏肝,消积和胃。用于肝胃气滞,脘腹胀痛,胸膈痞满,不思饮食,嗳气泛酸。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华山参片
来源:为华山参浸膏片。
制法:取华山参,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含0、1%盐酸的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至漉液色淡为止,漉液减压浓缩至稠膏状,测定生物碱含量,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压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色;味苦。
规格:0、12mg
功能主治:温肺平喘,止咳祛痰。用于寒痰停饮犯肺所致的气喘咳嗽,吐痰清稀;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1~2片,一日3次;极量,一次4片,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孕妇和前列腺极度肥大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生脉饮
处方:人参100g 麦冬200g 五味子100g
制法:上三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约4500ml,减压浓缩至约250ml,放冷,加水400ml稀释,滤过,另加60%糖浆300ml及适量防腐剂,并调节pH值至规定范围,调整总量至1000ml,搅匀,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淡红棕色的澄清液体,久置可有微量混浊;气香,味酸甜、微苦。
规格:每支装10ml
功能主治: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四正丸
处方:广藿香90g 香薷90g 紫苏叶90g 白芷90g 檀香30g 木瓜90g 法半夏90g 厚朴(姜炙)90g 大腹皮90g 陈皮90g 白术(麸炒)90g 桔梗90g 茯苓90g 槟榔30g 枳壳(麸炒)90g 山楂(炒)30g 六神曲(麸炒)90g 麦芽(炒)30g 白扁豆(去皮)90g 甘草90g
制法:以上二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7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棕褐色的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湿止泻。用于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头晕身重,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泄泻。
用途用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2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左金丸
处方:黄连600g 吴茱萸100g
制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特异,味苦、辛。
功能主治: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五苓散
处方:茯苓180g 泽泻300g 猪苓180g 肉桂120g 白术(炒)180g
制法: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淡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储藏:密封,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开胸顺气丸
处方:槟榔300g 牵牛子(炒)400g 陈皮100g 木香75g 厚朴(姜制)100g 三棱(醋制)100g 莪术(醋制)100g 猪牙皂5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性状:为浅棕色至棕色的水丸;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消积化滞,行气止痛。用于饮食内停,气郁不舒导致的胸胁胀满,胃脘疼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9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小青龙颗粒
处方:麻黄154g 桂枝154g 白芍154g 干姜154g 细辛77g 甘草(蜜炙)154g 法半夏231g 五味子154g
制法:以上八味,细辛、桂枝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白芍、麻黄、五味子、甘草加水煎煮至味尽,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约1000ml;法半夏、干姜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漉液回收乙醇,与上述药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8~1、10(55~60℃)的药液,喷雾干燥,制成干浸膏粉,加乳糖适量,混匀,喷加上述细辛、桂枝的挥发油,混匀,制成颗粒,制成461、5g,即得。或取滤液浓缩至相对
性状:本品为浅棕色至棕色的颗粒;或浅灰色至浅棕色的颗粒;气微香,味甜、微辛。
规格:每袋装(1)6g(无糖型)(2)13g(含糖型)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途用量:开水冲服,一次6g(无糖型)或一次13g(含糖型),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小青龙合剂
处方:麻黄125g 桂枝125g 白芍125g 干姜125g 细辛62g 甘草(蜜炙)125g 法半夏188g 五味子125g
制法:以上八味,细辛、桂枝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白芍、麻黄、五味子、甘草加水煎煮至味尽,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和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至约1000ml。法半夏、干姜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漉液浓缩,与上述药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ml,加入苯甲酸钠3g与细辛、桂枝挥发油,搅匀,即得。
性状:为棕黑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微辛。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储藏:密封,遮光。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人参健脾丸
处方:人参25g 白术(麸炒)150g 茯苓50g 山药100g 陈皮50g 木香12、5g 砂仁25g 黄芪(蜜炙)100g 当归50g 酸枣仁(炒)50g 远志(制)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50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8g,大蜜丸一次2 丸,一日2 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备注:
名称:白头翁汤
处方: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来源: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途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摘录:《伤寒论》
备注:(1)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名称:白虎汤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途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伤寒论》
备注:
名称:八珍汤/八珍散
处方:人参30g 白术30g 白茯苓30g 当归30g 川芎30g 白芍药30g 熟地黄30g 炙甘草30g
来源:方论吴昆《医方考》卷3:“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用途用量: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若以血虚为主,眩晕心悸明显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气虚为主,气短乏力明显者,可加大参、术用量;兼见不寐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
摘录:《瑞竹堂经验方》
备注: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