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个题目,是想说明两点: 一是该读那一本《老子》? 《老子》版本众多,按通常说法,大致分河上公本、王弼本、竹简本和帛书本等。 汉代河上公本与三国时王弼本差别不大,只有几十处出入,以王弼本最为流行,是为通行本。通行本取名《道德经》,分八十一章,《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凡五千余字。 竹简本于1993年出土于战国楚墓,文字甚简,且残损严重,凡两千余字。 帛书本于1973年出土于长沙汉墓,有甲乙两本,甲本为篆书,乙本为隶书;两本均“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字数及章节数均与通行本相当,只是未标章节数字;帛书两个本子,尽管均有残损,但文字出入不大,可以互参,但相较而言,甲本更为古朴,当更接近原本。帛书凡五千余字。 通过比照通行本和帛书本,结果总是指向一个结论:帛书尤其是其中的甲本,应该更接近《老子》的真面,可视帛书甲本为《老子》正本。因此,读《老子》该读哪一个本子,其答案只有一个:帛书甲本。 二是如何读《老子》? 读经典,有一种说法:不要拘泥于文字,而应悟而后行。这无疑是对的。尊重文字,而不拘泥于文字;悟而后行,更是我们阅读的目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这样两种倾向: 一是认为版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本身。版本真的不重要吗?如果一种经典存在多个版本,那么选择其实非常重要。即如《道德经》,在帛书《老子》和竹简本出土之前,我们一直以王弼本为读本,以为这就是《老子》的原本。但是,帛书出土之后,经过比对,我们发现帛书应该更接近于《老子》的原貌。原来对通行本的诸多疑问、困惑很多都在帛书这里得到了解答。 二是轻视文字,乃至无视文字,或片面理解,牵强附会。如今对于《老子》的解读就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在轻视文字乃至无视文字的情况下,强调实际操作,无异于沙上建塔,缘木求鱼。对于《老子》,读不通或读不懂,太可能了,但切不可强通,尤其不可不顾文本而大言不惭地夸谈实操。 因此,如何读《老子》?第一,应选帛书;第二,要尊重文字,保持客观性;第三,要增强悟性,学以致用。这是读《老子》所要秉持的三个原则。在这几个大原则之下,我以为,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把握《老子》一书中的三组概念。 (一)德与道 提到“德”与“道”,我们马上会想到“道德”一词。现在所谓“道德”,一般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而且常常跟“仁义”合在一起。如果以此去看老子的“德”与“道”,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误解。 老子的“德”与“道”,固然也含有通常所谓“道德”的全部涵义,但它远远不止于此。其实,老子从来没有把“德”和“道”合在一起说过,“德”和“道”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哲学范畴。“德”和“道”的内涵,单从这两个汉字的造字本义,就可窥见一斑。 德,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是 ,其中, (左边是“彳”chì,右边是“亍”chù),表示十字路口,中间 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的射线,表示目光直射,所以“德”的原始义是:行在道中,目不斜视。也有甲骨文写成 。后来,在金文中,“德”字的形象更为丰富,金文在原甲骨文“德”字的“目”下边又加了一个“心”字,同时只保留左边的“彳”旁,写成,这才变成现在“德”的样子,意思是说,人要径直走在大道上,并且心和眼都不要歪斜,这才是“德”。 下面来看老子笔下的“德”是怎样的。在《老子》一书中,《德篇》共44章,比《道篇》还多7章,但几乎没有直接、专门的章节论述“德”,只有“上德不德”一章(《老子·德篇第一》)讲得有些专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彼而取此。 在这一章里,对于“德”,老子大致表达了三个意思: (1)“德”是合于“道”的行动;真正有“德”的人,他们行德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一个人做事一旦带有功利目的,即便做的是所谓善事、好事、正事,也不合“道德”。 (2)“德”与“道”是本,仁、义、礼是末。仁、义、礼是“德”与“道”丧失之后的产物。 (3)“德”与“道”一旦丧失,仁、义、礼都失去依托,而成了假仁、假义、假礼。 “道”,也是一个会意字,其古字为“导”(導)。根据金文字形 ,像是在交叉路口,用手向人指示方向的样子,其中表示交叉路口, 表示走, 表示方向的指示,“道”的本义就是“向导”。后来在“道”这个字符的基础上又添加一个“寸”(表示把脉),成了“導”(导)字。“导”(導)字于是取代了“道”来表示“向导”这个意思。原来的“道”就只表示“大路”或“路”了,后又引申为规律、原则、策略、方法、途径、门径等等。这就是“道”这个字的基本信息。 那么,老子笔下的“道”是怎样的呢?《老子》一书专门论述“道”的有许多章节,如《老子·道篇第一》“道可道也”章、《老子·道篇第四》“道冲”章、《老子·道篇十四》“视之而弗见”章、《老子·道篇第二十一》“孔德之容”章、《老子·道篇第二十五》“有物混成”章以及《老子·道篇第三十四》“道沨呵”章等等。 如《老子·道篇第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曒。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了下面六点: (1)他所论述的“道”,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大家日常所说的“道”。 (2)他给某个东西取的“名”不同于自古以来人们给它取的“名”。比如老子给生出万物的那个早已不在的太母(始祖)——“始”,命名为“无”;给生出万物的那个还健在的娘亲——“母”,命名为“有”。 (3)“无”和“有”都“恒”,都自古以来存在,都永远不朽。 (4)“无”和“有”都需要,又各有作用。依靠亘古存在的“无”,可以观察“道”的渺远。借助亘古存在的“有”,可以观察“道”的光辉来自何处。 (5)“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字不同,又同用来称呼“道”。 (6)是“无”又是“有”的“道”,是永远变化着的,它是进入各种未知领域的大门。遵循这个“道”,我们就能走进探索的大门,进而登堂入室,臻于至境。 如果再做进一步的概括,《老子·道篇第一》这一章揭示了“道”的三个特点:一是抽象,似有实无,似无实有;二是变化,神妙莫测,变幻无穷;三是有用,导引探索,美好无比。 而《老子》其他章节对于“道”的特点做了更多的揭示: 一、道像涌泉,极为古老,又动能十足,它的品格完美无缺。(《老子·道篇第四》:“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二、道像潺潺之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老子·道篇第三十四》:“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三、道是客观的存在,恍(迷离恍然)和惚(飘忽摇摆)是它的存在状态,似有似无,或隐或现。(《老子·道篇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还须特别重视的是,“道”是老子给他的“道”取的字,老子还给他的“道”取了一个大名,叫做“大”。从老子为“道”取的大名——“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对“道”的尊崇与景仰。如《老子·道篇第十七》:“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老子·道篇第十八》:“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老子·道篇第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可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篇第三十五》:“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老子·德篇第三十二》:“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兹垣之。” 由以上各章节可见,老子的“道”是日常所谓 “道路”的“道”的抽象与深化,凡是“道路”的“道”所具有的特点,老子的“道”都具备: 一、日常的“道”,需要人开辟,去走。老子的“道”需要人去探索,去实践。 二、日常的“道”总在人脚下,供人走。老子的“道”,谦卑,利他,堪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三、日常的“道”,只要人去,就能抵达目的地,所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老子的“道”,只要不断探寻、实践,就能助人成功。 总之,老子的“道”,就是无处不在的“规律”。探索并遵循规律,就能功成事遂。正可谓:“无道而行,行则阻,阻则穷;有道而行,行则通,通则达。” 由上观之,老子的“道”“德”,其含义为: (1)绝非专指社会伦理或仁义,而是指包括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和方面的符合自然法则的思想与行为,其基本内涵是:本着并遵循“道”,把“道”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时空的点上,做到有“德”。 (2)“道”是原则,“德”是体现。“道”是途径,“德”是行动。“道”是“无”,“德”是“有”。“道”是隐,“德”是显。无“德”即无“道”,无“道”则无以为“德”,“道”和“德”各得其正,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无与有 按王弼所注《道德经》通行版的体例,整部《老子》共八十一章,接近一半的章句出现了“无”或“有”,许多时候还是同时出现。那么,书中的“无”与“有”该如何理解? 在我看来,除了绝大多数地方要理解成现在的动词“有”和“没有”之外,在老子那里,它们还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对于这一对重要范畴,应作如下理解: 一、“无”和“有”是老子分别给“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取的名字。万物之始,即万物的太母,也就是万物的始祖。万物之母,即万物的母亲,也就是万物的娘亲。之所以“万物之始”被命名为“无”,大概是因为万物包括我们自己的始祖必定不在了,死了,所以命名为“无”。之所以“万物之母”被命名为“母”,大概是因为万物包括我们自己的母亲一般还健在,活着,所以命名为“有”。这是一点。 二、“无”和“有”是“道”的两个特性。 类似《周易》里“阴”和“阳”是太极的两仪,“无”和“有”可视为“道”的两仪。“无”和“有”同出于“道”,只是名字不同,它们指称的都是“道”。也就是说,“道”是“无”,也是“有”,“道”是“无”和“有”的统一体。万物皆道,万物皆有道。比如月亮。月亮就是道。月出即“有”,月隐即“无”。月隐到月出,“无”中生“有”;月出到月隐,“有”归于“无”。无,不是真的没有,而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已。 三、“无”是用,“有”是利。 “无”是虚空,不见;“有”是实体,可见。“无”与“有”相互协调、配合,一个东西才成其为东西,才能“利用”。任何事物都是“无”“有”的统一体,都讲求虚实结合。比如房子、碗等。《老子·道篇第十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四、就“德”和“道”这对概念来说,道是“无”,德是“有”。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或道行,不是看他的“道”,而是看他的“德”。“道”看不见,只能看他的“德”。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道德或道行,不能听他说,而要看他做,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即含此意。 了解《老子》的“无有”和《周易》的“阴阳”,有助于我们阅读哲理性较强的作品。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一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苏子劝慰朋友的一段关键性的话,正是这段话,苏轼把那个吹洞箫的朋友的工作做通了。苏子大概说了两层意思:一、人生在世,对于得失不要太过在乎。人生如水又如月,不要只看到水的逝去和月的不圆满,而要看到它的轮回与永恒。二、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你的你得不到,是你的别人也抢不走,就如现在享受的清风与明月,它能满足所有人需要。 (三)“道法自然”与“无为”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句话出现在《老子·道篇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可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在老子看来,是“国中四大”之一,而且老子把道取名为“大”,“道”只是道的字。其他三大是:王、地、天。“道”排在“天”的后面。四者的顺序是:王、地、天、道。这个顺序不能乱,因为其地位是由低到高。 自然,就是“本然”,“非人为”,“自己这样”,好些人理解为“大自然”,或者“宇宙天地”,都不对。 法,繁体字“灋”,指的是判定某事物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标准、准则、法则、法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法”都是“以……为准则或法度”之义。一般注家释为效仿、效法或学习,很不恰当。 那么“道法自然”,其基本含意是:道,以“自然”为准则,尊崇自然。“自然”是客观存在的最高法则,“道”就是以“自然”这个最高法则为法则的存在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无为 据粗略统计,这个概念在《老子》这本书中共出现九次,分布在七章里,有两章分别出现两次。要搞清楚老子的“无为”,先得弄清“为”这个字。 为,许慎把它释为“母猴”,很可能有误。为,甲骨文为“ ”,金文是“ ”,篆体为“ ”,繁体为“爲”。不论哪一种字体都像一个人试图用手去压服或驯服大象之类的大型动物,我感觉“为”这个字带有很强的“强制”、“强迫”或“勉强”意味。又,由“为”构成的字,为数不多,但意思都不正面:伪(虚假、不正)、撝(剖裂、指挥)、沩(水名)、噅(不正、讥诮)、?(“毁”、“败”)等。 由此可以推断,“为”这个字,其本义并不正面,或者说它是一个意义负面的字。至于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以为,其本义很可能就是“强制”、“勉强”、“假”、“胡来”之类。“为”很可能是“撝”或“伪”的本字。 现代汉语中的“为”,基本义是“做”或“作”。大家以为是一个好字眼。其实,“做”的本义未必就好。做,有很多义项,但是在这些义项中,也有“假”、“不真”、“不自然”这类意思,如:做神做鬼、装模做(作)样、装腔做(作)势、做作等。可见,即便现在的“做”这个字,也仍然有“不自然”、“勉强”等义项。 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就是“为”的反面,就是“非人为”、“自然”、“本然”,就是“不勉强”。“无为”,不是表示否定的“不为”或“不做”。 以上三组概念,是我们进入《老子》的门径。我以为是读《老子》必须特别予以注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