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教育法律法规部分不时会考到这样的题目: 小强的腿有残疾,具有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该上初中了,当地普通学校以小强腿有残疾为由,拒绝其入校学习。该做法( ) A.合法,学校由招生自主权 B.合法,学校有办学自主权 C.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这类考察法律出处的题目,考试时一不小心就容易弄混。这里,给大家把一些常考的易混点做个梳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 一、《义务教育法》 1.小强的腿有残疾,具有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该上初中了,当地普通学校以小强腿有残疾为由,拒绝其入校学习。该做法( ) A.合法,学校由招生自主权 B.合法,学校有办学自主权 C.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答案】C 【解析】 虽然《教育法》第38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强调要保证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这只是一个泛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落实:是通过特殊学校保障?还是普通学校?如果在普通学校就读,要符合哪些条件? 而在《义务教育法》中,第19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相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更加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本题应选C。 2.某教育局为将一所初级中学打造成示范学校,将全县的所有优秀教师调配给该校,该县教育局的做法( ) A.正确,利于提高该校质量 B.正确,有利于扩大教育的影响 C.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D 【解析】 《义务教育法》第22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教育法》中并没有限制把学校区分为重点和非重点。而《义务教育法》只针对小学、初中,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高中、大学分为重点、非重点,并不违法。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陈某因参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被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行政记过处分,并处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当地人民政府作出这一处分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C 【解析】 《义务教育法》第38条: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第56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只有《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教科书审定制度及要求,其他法律对此并无规定。 二、《教育法》 4.我国哪一部法律对未成年学生应尽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 ) 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宪法》 【答案】B 【解析】 对学生的义务作了规定的,只有《教育法》。 《教育法》第43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题干中的定语“未成年”三字是干扰信息,不管是成年学生or未成年学生,其义务只有《教育法》中有涉及。 5.教育行政部门取缔了一批违反国家规定私自招收未成年学生的私立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这一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答案】A 【解析】 本题和上题一样,题干中的“未成年”三字是干扰信息,取缔学校,只在教育法中有规定。 《教育法》第75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科科按:一般情况下,题干中有“未成年”三字,选《义务教育法》或《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率比较大。但,4、5两题不属于一般情况,对于这些特例,需要强记。 三、《教师法》 6.我国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第一部法律性文件是( )。 A、 《教师资格条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B 【解析】 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有规定“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教育法》第34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法》第10条: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本题强调“第一部”法律性文件,就需要比较时间早晚【时间考点总结,戳此:必考的21个年份,你会几个?】。《教育法》颁布、实施于1995年,而《教师法》颁布于1993年,1994年实施。显然,《教师法》时间更早,所以本题选B。 四、《未成年人保护法》 7.年满14岁的初中学生张某学习成绩不好,不想上学,父母让其辍学到城里务工,一家汽修厂安排张某当学徒,正确的是( ) A.张某父母的做法合法,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成长 B.张某父母的做法不合法,侵犯了张某的受教育权 C.汽修厂的用工合法,张某已满14岁 D.汽修厂的用工不合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答案】B 【解析】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B选项说法正确,张某父母侵犯了他的受教育权。 用人单位能否招用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教育法》中并没有规定。对此,做出相应规定的是《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第14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8.王某在距某初级中学不足百米处,开了一家营业性电子游戏厅,允许该校学生出入。王某的做法( ) A.合法,王某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利 B.合法,王某并未强迫学生玩游戏 C.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D 【解析】 校园周边环境维护,《义务教育法》并无规定。对此,有规定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6条: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52条: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取缔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9.课间休息时,初中教师张某在教室吸烟,张某的行为 A.正确,吸烟是公民的自由权利 B.正确,课间休息时教师可以吸烟 C.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D 【解析】 好多同学看到题干“教师”张某在教师吸烟,会误选C。但《教师法》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要求。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社会保护中,第37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不仅仅教师,也包括家长等,“任何人”都不能在教室吸烟。 这类题目,容易混淆。尽量理解,想通其中的法理。 当然,如果懒得想,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强记 or 考前把这些再巩固下,加深印象。 |
|
来自: 拉普拉丝 > 《關於,易混知识点归纳》